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理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3.会识别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能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4.能初步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结构关系:正方体属于一种特殊的长方体。5.能通过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二、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2.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7):41-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 (试用修订本 )第 72页“图形的认识 (一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及模型。   2.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的口袋一只。   3.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橡皮泥 (或…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一册第89—93.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的概念.2.认识体积的计量单位.3.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出示木块(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提问: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更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或直观图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2.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记住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记住其计算方法。4.记住体积和容积的意义。5.能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6.记住常用的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和有关的进率。(二)理解1.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懂得正方体  相似文献   

6.
<正>在一次校内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校两位教师均执教"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因为对教学环节的不同处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教材例题:下面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A教师:1.教学例题师(出示例题中的两个正方体):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2.汇报交流生: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4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2.在小组合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点:掌握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学具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个由许多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你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 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表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相似文献   

10.
用大小相等的无色透明玻璃小正方体和红色玻璃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ABCD—A_1B_1C_1D_1(如图1)。大正方体内的对角线AC_1,BD_1,CA_1,DB_1所穿过的小正方体都是红色玻璃小正方体,其他部分都是无色透明玻璃小正方体.  相似文献   

11.
1.正方体塔例1若干个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按图1所示摆成塔形:上面正方体中下底的四个顶点,是下面相邻正方体中上底各边的中点,最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1,平放于桌面上,如果所有正方体能直接看到的表面积超过8.8,则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______.(第10届高二2试)解设有n个正方体,此正方体塔能直接看到的表面,包括所有正方体的侧面,以及所有正方体裸露的上底面.由于这n个正方体的棱长,从大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试用修订本 )第一册“认识图形 (一 )──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区别和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知道它们都有六个面。   2.通过摸、看、想、说、拼、数、比等多种活动,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感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序观察,正确辨别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难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观念。…  相似文献   

13.
正方体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简单的几何体,它包含立体几何中研究的点、线、面元素,教材第一章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在正方体模型中找到。它制作简便,是立体几何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本文主要谈谈它在《立体几何》第一章的学习中的应用。 一、正方体中平面的基本性质 正方体有6个直观面,如图1,正方体AC_1中,直线AB上有两点A、B在平面AC内,直线AB就在平面AC内;直线AA_1只有一个点在平面AC内,直线A_1B_1和平面AC_1没有公共点,直线AA_1、A_1B_1都不在平面AC内. 平面AC和平面AB_1有一个公共点A,则平面AC  相似文献   

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上节课练习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过程中,已为学习表面积积累了感性材料,再通过教材第87页倒1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表面积,并学会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求学生由看实物计算表面积,到看立体图计算表面积,再到由已知长、宽、高三个条件就能想象实物图形来计算表面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46~47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11种形式,在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通常用折纸法演示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若用几何画板演示,效果更为显著.现以如图2所示的一种展开图为例介绍其制法,供教学参考.【制作】1.新建参数t(单位:cm)为正方体的棱长,  相似文献   

17.
所谓补型法是将一几何体补成另一几何体后,在新形成的几何体中研究原几何体中的有关元素的位置关系及其计算的方法,也称嵌入法.它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在高考中有广泛的应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常见类型.1将正四面体补成正方体例1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2,4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A3π;B4π;C33π;D6π图1解将正四面体补成正方体,如图1.正四面体外接球的直径即为正方体外接球的直径.由于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2,所以正方体的边长为1,正方体外接球的直径为3,球的表面积为3π,故选A.例2正四面体SABC…  相似文献   

18.
教学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习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以后,我们不仅要能识别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还要能根据所给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一部分,补全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补1个小正方形例1图1是小英所画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一部分,请补画图  相似文献   

20.
如图 1,我们看到正四面体内接于一个正方体 ,此时 ,正四面体的 6条棱恰为正方体的 6条面对角线 ,正方体的中心也是正四面体的中心 .我们可以将一个正方体切割成一个正四面也可以将一个正四面体补形成一个正方体 ,利用这个事实 ,可以通过正方体研究正四面体与球体的切接问题 ,从而化难为易 .在多面体与球体的切接问题中 ,正方体和正四面体与球体的切接类型是最丰富、最全面的 .主要有 ( 1)正方体或正四面体的外接球 ;( 2 )正方体或正四面体的内切球 ;( 3)正方体或正四面体的棱切球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作出过它们“接”“切”点的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