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课本的主体内容框架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其中“空间与图形”部分就是常说的几何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空间与图形”仅仅涉及了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问题。而在七年级《数学》(下册)中,才接触到了真正平面几何的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复习,本着重就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三部分几何内容,从概念、重点、难点、考点、典型题目和问题的分析与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课本的主体内容框架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其中“空间与图形”部分就是常说的几何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空间与图形”仅仅涉及了简单的  相似文献   

3.
平移、旋转和对称是《图形的运动》部分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能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观念,积累几何活动经验。结合《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的两次教学设计及其反思,探寻《图形的运动》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5.
张双  陈凯 《考试周刊》2012,(41):67-6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6.
李荣锋 《广西教育》2011,(28):45-45
传统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是以学生被动的听和枯燥的练为主,常常忽略学生的自主探索。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空间与图形”,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将以往“几何初步知识”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旨在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强调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有效地培养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学生要学习大量的空间图形概念,这些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图形几何性质和原理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图形概念建构和儿童学习心理的特点,既突出一般数学概念学习的普遍规律,又关注空间及图形概念建构过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教学,其教育功能在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课程领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索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探索图形性质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相似文献   

9.
腾敏健 《辽宁教育》2007,(12):40-42
一、学习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空间与图形”有哪些学习价值呢?作为数学课程的四大内容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刘耀 《云南教育》2003,(16):45-46
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地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小学数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图形大小、位置、形状变换及其相互关系,更是要求能够应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从这一单元来看.比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刘意 《贵州教育》2011,(3):86-90,49,5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并使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是“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学生应通过“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分析与思考】“体积与容积”是小学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范畴中较为重要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转换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内容“平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四节.1.教材分析: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而平移是一种基本的,也是本套教材中引入的第一种图形变换.动态数学的首次引入、初步体会和学习图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初中空间与图形的教材内容,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对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作初步的探讨.1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编写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的依据,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是明确“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的前提.我认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棱”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晓红 《教育》2014,(8):60-6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