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曲哲 《文化学刊》2012,(2):131-139
历代流传下来吟咏辽宁的竹枝词虽然不如江浙、西北和中原地区数量众多,但也属于记述辽宁地方社会风情的重要历史文献。清代著名诗人缪润绂所著《沈阳百咏》,反映和记述清末沈阳的名胜古迹、风习民俗、历史变革和人情世态,而且几乎每首诗都有按语,详述所咏风物的源流。虽然是风土诗集,却堪称沈阳史料的珍品。本文以清末民初才子缪润绂的《沈阳百咏》为主,其他与辽宁相关竹枝词为辅,试对这些竹枝词从内容及其特点两方面依据相关文献进行类析。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文学性的语言艺术,风俗画是视觉的绘画艺术语言,宋元时期的竹枝词与风俗画是长足发展的"并蒂莲"。"竹枝词"与"风俗画"史的平行"双轨",以其共同而且相通的题材与题旨情趣的珠联璧合,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上景致独到的语言民俗景观风景线。今存蕴藏深厚、资源丰富的"竹枝词"与"风俗画"的历史积淀,为发掘构建"竹枝词与风俗画"文化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空间和实践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韦燕宁 《文化学刊》2008,(5):101-105
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从内容题材到语言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其内容题材既有对巴蜀世俗风情和山区民众的生产劳作的描写,也有对峡江山川胜迹和男女婚恋爱情的抒写,真实地表现出巴蜀人民的思想感情。而语言艺术则是俚而不俗,俗而趋雅,自然清新,雅俗共赏,不但为文人所喜爱,也为民间所接受和传唱。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文学火焰考古:中国女性文学传统源起与疑难章若雯《中国文化》第15、16期略论古典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王岱英《中国文化研究》3期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中国女性诗歌概观王珂《名作欣赏》5期试论古代女子诗词作品中的苦闷情结吴秀华《河北学刊》5期略论《诗经》中的女诗人方正己等《吉林师范学院学报》6期蔡文姬《悲愤诗》的创作郑平《语文学刊》3期爱的困扰与半娼式恋情——《全唐诗》女冠恋歌透视黄世中《东方丛刊》4期试论唐代女诗人薛涛王玉梅《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期鱼玄机考略梁超然《西北大学学报》3期论鱼玄机诗夏春…  相似文献   

5.
万军 《文化学刊》2014,(4):129-135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因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和遗文佚事而备受推崇,但关于刘昌诗此书的写作地点、书名芦浦究竟何指等问题颇有争议,杨乃琦先生认为《芦浦笔记》中的芦浦,当为今苍南之芦浦。作者通过考据文献,比较不同观点,认为刘昌诗及其芦浦笔记,与南监无关,芦浦或许只是作者对办公寓所的雅称。  相似文献   

6.
张琳是辽代末期汉族作家。生年不详,北辽宣宗建福元年(1122)旧历五六月间卒于辽国南京(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府中。祖籍沈州(今辽宁沈阳一带)。为人慷慨有大志。历仕辽道宗、天祚帝、北辽宣宗三朝。寿昌末,为秘书中允。天祚帝即位,累迁户部使,曾任枢密副使。天庆六年,高永昌占据辽东,张琳募"转户兵"、指挥作战,显示出一定的政治、军事才能,但并非军事英才。其存世文学作品有《东征请兵奏》等,《全辽文》收录三篇。其楷书书法真迹《宣懿皇后哀册》现存于辽宁博物馆。本文以《辽史》为本,辅以《契丹国志》《金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并参考辽代石刻,对张琳进行了相关考证,也对《辽史》中"挹娄"之误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辽宁省“十一五”文化工程《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重点论述了《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的内容结构、地域特色、文化思维、遗存表述、民俗内涵和“汉郡文化”定位等理论思考。从多元文化的认知角度,简释了《辽宁文化通史》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双重遗产”功能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仪礼》的《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等篇有关于乡乐、房中之乐和无筭爵的记载,对三者的理解,学界自来没有分歧。最近看到《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目录有《周代乡乐考论》一文,从题目看,似乎作者有新见或心得,颇觉欣喜。但三读之后,相当失望,全文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全文未作分节,但可约略分之为四部分,今依顺序简要评述如下。第一部分,作者征引了《仪礼》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郑玄、贾公彦的四段文字,作为全文论述的基础。这一部分属于纯粹的列举材料,最不应该出问题。但是,居然也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等方面明确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到2020年前的发展方向。该规划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旅游分区、城市旅游、交通、生态环境、滨海旅游等方面对辽宁的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徐彻 《文化学刊》2011,(2):16-18
《辽宁文化通史》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等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它的适时出版,填补了辽宁省地域文化史没有通史著作的空白。这一部通史著作是否成功,其重要的标志是看其有否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新颖的学术观点是一部著作的灵魂。缺乏灵魂的历史著作是没有生命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鲜的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1.
闲来无事,想起友人曾送吾一本闲书《幽梦影》,过去未曾得空,现在找出来坐在小窗下不紧不慢地读,还真的读出了一些滋味。 本书前言介绍:《幽梦影》作者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新安(今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年不详。一生著述颇丰,《幽梦影》是一部以文艺格言为主的笔记随感小品集,收录了作者格言、箴言、哲言、清言、韵语、警句、语录共219则。内容相当丰富,行文洒脱轻妙。天地人兽、花鸟草虫、风云雨露、山光水色、日月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墨子事迹仅 24 字。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的社会影响依旧很大,应当立长篇传记;从传世资料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传世资料也很丰富,可以立长篇传记;从史书作者的角度看,司马迁受其父影响而重视墨家且对墨家资料掌握丰富,理应写作长篇墨家传记;且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遗文”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本当像写孟子、荀子那样,有介绍墨家思想学说的较长文字,但今本却无。究其原因,当是原有较长的墨子传记,但因在《孟子荀卿列传》篇末,竹简散断而佚失致残。今本《孟子荀卿列传》文末文义未足、文气骤止、无“太史公曰”不合体例等,皆为其证。  相似文献   

13.
艾珺 《文化学刊》2008,(3):171-172
清末"闲园鞠农"的《燕市货声序》里谈到,叫卖吆喝市声之类"货声"即为一种天籁之声,不仅仅"自成音节"尚可"存古意",还"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这说法,用到竹枝词上面亦未尝不贴切。施蛰存  相似文献   

14.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83-183
2009年4月19日,由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诗潮》杂志社、《中国诗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牟心海诗歌创作研讨会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如期召开。会议邀集了30多位专家、领导、诗人共同研讨牟心海先生50年来的诗歌创作成就。会议由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主持。省文联主席王秀杰、省作协主席刘兆林、《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诗潮》主编李秀珊等到会祝贺并发表精辟评论。  相似文献   

15.
《人民中国》创刊45年了,在500多期杂志中,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中的中国的面貌,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祝贺《人民中国》45岁诞辰,本文作者采撷薪中国发展进程的主脉,与读者一起回顾《人民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本文载于《人民中国》今年第五期,在本刊发表时由编辑部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6.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交流     
《文化博览》2006年第一期,《电视剧里的民族希望》一文,浏览一番后,不禁生出诸多疑问。该篇文章是作者观看《大宅门》及《大长今》后的感受。作者引用那句经典台词:"你看那边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表达了他对《大宅门》剧中充斥着所谓"恐怖"、"仇恨"的异议。文中这样写着:"用那句台词对付日本人,我们似乎不便说什么,但是他(主人公)能这样对付敌人,就不能这样对待亲  相似文献   

18.
更正声明     
《文化学刊》2008,(3):191-191
本刊在2008年第2期第174页"文化纵横·学人笔谈"刊登的《春秋记感》一文,错把作者写成了刘立志。经查实,此文作者系北京日报理论周刊部李乔。特此声明。并为由此给李乔和刘立志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19.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者,是唐代诗人、著名书法家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贞,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性狂放,好饮酒,与唐诗人李白交谊甚笃。其诗今存世20篇,《回乡偶书》是他离开故乡50多年后,于86岁时告老返乡回到越州永兴写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