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渐》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得到中国文学界和读者群的青睐。而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所译散文受到译界推崇。本文拟运用刘宓庆、毛荣贵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韵律、字词、句子、意境四个层面对张培基英译的《渐》进行审美重构,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渐》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从而为散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翻译方面造诣颇深,该文主要从传神达意这一方面来赏析张先生的翻译,旨在使读者从中领悟到散文翻译的技巧,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散文翻译。  相似文献   

4.
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翻译方面造诣颇深,该文主要从传神达意这一方面来赏析张先生的翻译,旨在使读者从中领悟到散文翻译的技巧,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散文翻译。  相似文献   

5.
风格体现作家或译者的写作或翻译特色,在散文翻译中,风格与内容一样至关重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文指导,从音系、词语、句法等角度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特色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散文翻译中风格移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朱自清散文名篇《匆匆》的英译文,简要评析了张培基先生散文翻译的艺术成就,认为先生将辨义和措辞与传达作品的意韵糅合在一起,凸显了卓越的翻译功力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先生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是其重要的抒情散文创作,张培基和张梦井先生都对原作进行了翻译。顺应论认为,语言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导致相同的源语文本的翻译产生差异。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程度各不相同。张培基先生为达到英文搭配的合适度而进行了部分改动,翻译较为灵活,张梦井先生为了尽量地使文本看上去一目了然,很多时候只译出词的基本义而非延伸义,更为平白。  相似文献   

8.
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得到各界的认可,在散文翻译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启发。本文旨在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两种语系的特点,从层次转换(level shift)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角度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重申翻译转换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符号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解码过程,解码又是一个意指的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即再现源语符号系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意义。雅克布逊的翻译三分法是翻译符号学的开端,为翻译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从翻译符号学的角度对张培基英译散文进行分析。无论从涉及源语社会历史的语内翻译、关于两个符号系统之间符码转换的语际翻译还是有关传统文化的符际翻译来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散文都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库,考察其中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译本中归化手法共有113处,使用几率高达48%。这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在特定的文学体裁中的确是实现翻译过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所谓翻译就是在通过对原文的思考、理解之后,再运用所需翻译的文字进行对原文思想的重现表达过程。较好的翻译,既可以保证原文的原滋原味,又可以体现出译文的美感与韵味。本文通过美学视角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作进行探究,为散文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著为例,分析了译文中归化法的使用情况,并且针对译者选择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说明归化法也适合特定文学体裁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孙会芳 《文教资料》2009,(26):50-51
<野草>是夏衍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寓理散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家曾先后翻译过这篇文章.而凡是翻译名家无不具有自成一家的译者风格,本文从遣词、炼句、谋篇三个层次对张培基、刘士聪两位译家的英译文进行对比,对其语言特色和风格特征加以分析,以比较两位译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谢意 《考试周刊》2012,(29):26-27
本文运用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中的审美再现进行研究,从语音、字词、句法三个层次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含蓄隽永、短小精美、感人至深,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从词汇、结构和音韵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译本符合散文翻译"信、达、美"的原则;进一步论证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培基作为翻译家,译作颇丰,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对所收录散文的翻译精准到位,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起来时而亲切时而新鲜.本文就其中归化和异化在人名、四字格及言外之意的翻译中的体现,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翻译家们对衡量翻泽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概括来说,翻译标准以“忠实”“通顺”为核心。散文是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所以散文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还要“传递原作的思想感情”。张培基先生凭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透彻理解和熟练驾驭,在翻译散文《巷》中力求做到内容忠实,译文通达顺畅,充分传达原文作者感情,实属一篇佳译。  相似文献   

20.
邓高峰 《文教资料》2008,2(16):42-43
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一生致力于汉英翻译,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两辑)最有代表性.本文试从语言接触理论的角度,来管窥张教授在汉英翻译事业中所体现的特点之一,即中国英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