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静 《新闻世界》2014,(9):129-13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舌尖"品牌的延续,自开拍前就引发了舆论关注的热潮,且相关舆情热度持续升温。本文主要从传播渠道、营销模式等方面解析《舌尖上的中国2》的新媒体传播,并探讨纪录片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3.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舌尖上的中国》的迅速走红带动了中国纪录片热,《在爱中告别》在众多的国产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部反映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其成功有自身独特之处。文章以该部纪录片为例探讨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在央视的热播和国际化的成功运作,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再次把中国纪录片拉入亿万观众的视野,并重新点燃大众对国产纪录片的关注与热情。于是,一些人乐观地认为:中国的纪录片产业已成功进驻国际市场。笔者认为,《舌尖》的成功属个别现象,由于旧的体制、机制和观念的束缚,中国纪录片产业还远未走出困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纪录片产业都在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  相似文献   

6.
弭璐 《新闻通讯》2013,(10):12-14
2012年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著名品牌。时隔一年,央视准备在2014年春节前后在纪录频道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第一季形成的强大的品牌效应下,第二季首先应该总结品牌成功的经验,保持第一季的特色,抓住已有受众;同时在一些方面进行更好的尝试,带给观众更好的收视体验和更多惊喜,实现品牌提升。  相似文献   

7.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追寻大江南北美食的热潮,这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记录理念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进行分析。从中国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联系,贴近生活的故事叙述,美轮美奂的视觉与听觉享受等角度加以深入探讨。最后对《舌尖上的中国》产生的国内外文化传播效应的角度对其进行精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臻笛 《视听》2016,(1):67-68
作为一部以饮食文化为主线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舌尖上的中国》以普通国人饮食文化的叙事内容展示中国国家形象获得成功,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隐藏在视觉背后的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归纳出《舌尖上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旨在思考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大众传播上的成功,使碎片化叙事在中国纪录片业界受到睹目。文章尝试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的文本分析,在介绍什么是碎片化叙事的同时,探求纪录片创作中碎片化叙事的四大策略:(1)碎片化叙事的拍摄策略;(2)碎片化叙事的细节组接策略;(3)碎片化叙事的收放策略;(4)碎片化叙事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时下热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为中国纪录片的亲民路线进行定义,并且提出坚持亲民路线的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纪录片亲民化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玲  王淑弘 《东南传播》2012,(8):176-177
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上半年纪录片收视中的宠儿。本文就该纪录片热播后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浅析了其报道中的传播学规律,并就《舌尖上的中国》朴素的人文关怀特点进行了题材和拍摄编辑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有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一解说词是分不开的。解说词增强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同时解说词又增强了纪录片自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张欣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38-239
本文试图通过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表达方式和叙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现阶段的中国纪录片如何使用国际通用的影视语言表现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除了选材好,配音也是重要的原因,配音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配音进行合适的处理,使得纪录片的效果大大的增加。本文主要探讨了《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处理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莉  张丽萍 《东南传播》2012,(7):119-12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后,立即引发了收视狂潮,并且一夜走红,各类有关于此节目的话题讨论也成为媒体的焦点,鉴于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本文就它的成功原因做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