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以“果壳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仪 《青年记者》2017,(18):80-81
随着微信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教育全民化的全面推广,各大科技传播单位均开通微信公众号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其中“果壳网”以影响力指数高达1467.39的瞩目成就位居同类首位.本文以“果壳网”公众号为例,以2016年10月28日至2016年12月28日为期62天的161次推送共计387条消息为研究样本,攫取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消息推送频次和时间、推送形式、消息来源、文章类型、板块设置、阅读点赞、编写技巧等方面研究其传播特征,并探究其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个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的兼有社区及媒体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以其特有的编辑特点和传播实践而备受关注,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尝试。文章分析了果壳网的编辑和传播特点:科学与趣味并行的传播内容、活泼且不失严谨的多元化传播话语、立体化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模式、定位清晰的传者与受众。  相似文献   

3.
杨杰 《东南传播》2021,(4):110-113
健康传播的传统范式以健康知识从权威走向公众的自上而下模式为代表.旧有的传播理念和模式在效果上存在缺失,以传播地位上的平等沟通为宗旨的公众参与模式受到广泛推崇.在公众参与理论的指导下健康传播实践中公众参与的三种不同样态——组织、社群及众包的表现形式及传播特点,并对公众参与健康传播的原则提出了关于主体间性、传播平台和目的导向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朱子琳 《声屏世界》2022,(3):111-114
果壳网是一个泛科技主题网站,其目标是为都市青年人提供有趣的科技知识,果壳网现已搭建起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新媒体品牌矩阵.文章选用果壳网作为科普新媒体的典型个案,引入创意传播管理的理论框架,研究果壳网创意传播的实现路径,为我国科普新媒体的运营推广提供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5.
程名 《东南传播》2012,(12):11-13
科学传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很多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科学传播处于"有反思"的科学传播阶段甚至可以构建"科学传播公共领域"。但实际上,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代表的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传播主体(媒介)远未实现这一模式,相反,还会导致离科学传播目的相去甚远的结果。科学传播的研究和实践者不应该盲目乐观,过分相信技术力量,要结合多种科学传播力量,促进中国的科学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公众理解科学传播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期望更多地了解科学,科学也希望得到公众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公众与科学家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对话,如国内的转基因争论和国外壳牌公司放弃石油平台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公众理解科学模型与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中的问题,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并以期完善民主参与科学传播模型,使公众与科学家形成更具实质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陈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26-227
大众传媒对于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和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注重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也是大众传媒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两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的.培养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大众传媒作为重要传播媒介,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大众传媒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作用进行讨论和分析,旨在宣扬加强传媒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传媒的传播力度和质量,更好的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在新时期办院方针指导下,培养稳定的科学传播队伍,开展各类科学传播特色品牌活动,并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与特点,形成了全面立体的科学传播体系.本文针对中国科学院13个院职能机构、12个分院、114个研究单位以及4个公共支撑单位为分析对象,定性分析了84个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并就进一步提升微信公众平台上科学传播效果进行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如何提升公众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进而为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优化科学环境与氛围,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①科学传播主要立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手段,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传播给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传播概念的提出与公众理解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在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融媒体手段提高公众对科学议题的关注度,又能帮助公众直接参与到并感知关于科学传播更广泛的议题。但媒体融合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着三种困境,即传播者缺乏融合思维与科学专业知识,科学传播内容建设较为落后,科学传播模态中技术应用不足。基于此,本文不仅剖析清楚了我国科学传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路径:科学传播者需要具备融合思维,提升科学专业知识素养与叙事技巧。遵循媒体融合传播规律,孵化高质量的内容精品,直击受众。丰富传播技术的应用,打造共生“嵌套系统”,顺应新技术发展潮流,强化科学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公众科学是指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人员、普通民众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的全新科研范式,是新型开放创新模式。分析公众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对我国开展公众科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公众科学的发展、典型公众科学项目、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公众科学的政策建议。[结果/结论]公众科学是一种新型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推动开放科学发展,有益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应充分认识公众科学的巨大潜力,从政策层面推动公众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普网站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刘派  崔银河 《青年记者》2016,(32):55-56
科普网站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传播阵地.目前,我国科普网站仍处于发展阶段,对我国科普网站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有利于科普网站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示范科学精神与文化,有利于搭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桥梁,使公众的科学需求和质疑能够及时得到回应,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高质量运行.  相似文献   

13.
语态是传播范式的象征性要素.本文以传播语态的特点代表传播范式的整体特征,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简要划分为“讲话”、“说话”与“对话”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范式特征和整体脉络进行了现照与梳理.  相似文献   

14.
公众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一环,科学公共议题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自主思考、判断、决策,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介质。本文聚焦"方崔大战"引发的公众转基因争论,考察天涯论坛上的网络公共话语。根据话语分析相关理论,从话语核心、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行为三方面对相关主帖和回帖进行分析。以期明确转基因科学传播的问题及结症,并进一步论述科学传播可能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来临,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政府、公众及媒介三者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不再处于单向的被动的被管制的地位,而成为了政治信息传播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从而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带有反馈和交互的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网络问政. 作为一种网络政治传播新范式,网络问政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社会公共空间,也成为辅助政府进行公共决策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杨玉 《东南传播》2021,(8):87-91
戏曲文化的普及传播是稳固戏曲生态金字塔的基础,自媒体平台带来新的传播范式.经过对246个戏曲微信公众号在连续61天内的大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自媒体平台上的戏曲传播力主要集中在民间,以非原创的特定剧种普及欣赏为热门内容.公众号可以通过共享优质视频资源、优化图文排版、增加趣味度的方式提升戏曲传播力.但是,用发布戏曲无关内容来增加公众号热度,无助于拓展戏曲传播力的广度与深度.更新频次与戏曲传播力没有直接关联,但公众号可以通过稳定推送频率来培养受众的接收习惯,早晚的5点至8点段是两个发布的黄金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厘清库恩反思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科学共同体和范式,并将这种"库恩式"的思考引入传播研究领域,对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和范式进行考察和分析。由于长期以来传播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着两个分立的"亚学术"传统——人际传播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且多种流派(学派)共存于传播研究领域,因此整个传播研究领域不存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学术共同体"及其共同范式。尽管如此,在大众传播研究的"亚学术"分支里却孕育出了一种以效果研究为重心的"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18.
安珊珊 《新闻界》2012,(15):39-44
本文着眼于对公众舆论研讨的学理性梳理,探讨了从大众传播情境到互联网传播情境这一媒介生态转型过程中,公众舆论研究的理论流变。通过对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络舆论研究所采用的视角,认为西方学界对网络舆论的讨论偏向于"影响"范式,而中国本土学者的讨论则偏向于"适用"与"引导"范式。这两种不同范式下的研究取向,成为了虚拟社会里中西"公众舆论"研究的不同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是对大学生进行线上教育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了提升影响力,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主要还得靠优质的内容和与微信相匹配的形式作为支撑,既要满足受众需要,也要充分体现受众情感与情绪,使大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本文以三所高校学生工作部的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建设策略,希冀为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