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春娇 《传媒》2015,(12):53-55
BBC作为老牌纪录片创作机构,其生产制作的纪录片以题材广泛、内容精良而闻名于世.2008年由BBC公司制作的《艺术的力量》,已经斩获多项国际级大奖,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艺术市场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众对艺术知识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而以艺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展现艺术作品,如何在受众面前再现艺术史上的辉煌,如何彰显伟大艺术家的独特魅力等,都是美术类纪录片需要重点思考和表现的.本文以《艺术的力量》为例,对艺术类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该类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注中国纪录片热于制作而冷于市场这一令人不安的事实,认为中国纪录片面临一种非常艰难却又无法回避的转型:从导演纪录片到制片人纪录片,即从作为艺术的纪录片到作为文化工业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不仅需要艺术与思想,也需要强劲的市场发动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2016年4月,由旅游卫视与PPTV聚力旅游频道联合制作的旅游纪录片《去你的撒哈拉》在两大平台同步热播.该纪录片延续了《去你的亚马逊》《去你的巴布亚》《去你的北极圈》等之前几季节目的精髓,吸引了大量观众收看.进入2017年,正在摄制的纪录片还有《水浒故里》《西藏发现》《解密运城》《武功山》《美丽的八岭湖》等.旅游纪录片在国产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人们更追求审美快感,泛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而作为承载文化价值的纪录片为确保生存地位,也开始走娱乐化发展路线,追求短暂的视觉刺激,使其人文之美日益淡化.但在泛娱乐化时代,也有一些著名旅游纪录片在努力寻求市场和艺术之间的平衡点,通过不断努力,全面提升电视旅游纪录片的人文之美,《行者》《走遍中国》和《远方的家》就是其中代表.  相似文献   

4.
志勇 《出版广角》2016,(14):72-73
自古以来,西方就非常重视雕塑艺术,拥有较为丰富的雕塑纪录片素材.相对于西方,我国古代更重视平面艺术,雕塑被认为是“匠人”的“粗浅”工作.因此,我国制作古代雕塑纪录片的素材较少,此类纪录片的数量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有限的素材制作成精良的雕塑纪录片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讨论了东、西方以古代雕塑为主题的纪录片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而后分析了《镇馆之宝——青州石佛造像》作为记录古代东方艺术的纪录片所具有的艺术造诣;最后分析了该纪录片为同类纪录片制作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磊 《青年记者》2016,(9):79-80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市场上的文献纪录片不断推陈出新,屡有佳作,像《旋风九日》《定远归来》等作品,在艺术口碑与传播效果上得到了业界与市场的认可.与此同时,这些纪录片的文献价值与表意实践也推动了国内对文献纪录片的理论研究. 所谓文献纪录片,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在西方,这种纪录片通常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  相似文献   

6.
张霖 《青年记者》2017,(15):78-79
21世纪初,大片化制作模式的纪录片逐渐占据市场,给纪录片的商业化风格塑造奠定了基本的审美趣味走向.将纪录片商业化发展趋向推向高潮的则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从制作到营销,衍生产品获得了很大收益. 纪录片本体商业化演变趋势 21世纪初的中国纪录片散发出更为浓重的商业气息,它表现在更为迎合、愉悦受众,以市场为驱动,在技术、艺术、商业的互动中努力获取高票房或高收视率以及更多的衍生利益,并且强调娱乐风格和公共品质,具有类型化的制作共性和重复操作性.①在市场的推动力下,逐渐依赖于技术和产业的中国纪录片有了多元化的本体嬗变和转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的热映,纪录片这一看似不具备市场属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走向交易市场.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与助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诞生于开放的广州,以其天生的市场属性助力我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2016年12月12日至1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的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成功举办,共吸引了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参评参展,参会人数2376人,561家中外机构就联合制作、海外销售、版权交易等项目意向签约金额3.96亿元.  相似文献   

8.
周鑫湉 《青年记者》2016,(17):67-68
对于纪录片而言,对真相和事实的记录是制作的关键,观众也正因如此而在情感上被打动.纪录片选择梦想作为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及情感共鸣性;从价值观选择上来讲,该主题的确立恰又聚合了当下社会主流文化的追求.本文选取《我就是我》《重返巅峰》《我是李娜》《梦想一代》等20部关于个人梦想的纪录片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找出其梦想话语的建构与呈现方式,并对其特征及背后隐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纪录片的大力扶持,以及一批制作精良的纪录片的热播,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的繁荣之后,纪录片又呈现出复兴的姿态。频道化为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媒体环境也为纪录片带来新的变化与方向。顺应潮流,与时代同步,《新视觉》这档已经播出十四年的文化艺术专题栏目,也相应地在选题方向和节目形式上作出改变和突破,尝试纪录片的制作形式。但周播栏目内的纪录片,决定了其小成本投入、短周期制作、片子时长固定的特质,如何在诸多的限制中制作出不失水准、仍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本文拟以《新视觉》栏目曾获得第23届中国纪录片十佳短片的《打开嵩口》为例,从角度切入、主题提炼、片子架构等方面探讨怎样从实际操作中提升栏目内纪录片的质量和精神。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中国纪录片不论是在电视媒体、电影院线还是日益强势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与以往相比都有更加令人欣喜与振奋的表现,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纪录片市场所显露出的勃发的生机和活力. 电视纪录片整体发力改变电视节目格局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出于国家宣传战略的考虑,重要历史性事件或人物是纪录片创作与播出的重大选题.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长征纪事》《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长征题材纪录片登陆央视各频道,以不同的叙事体系和风格对这一人类史和军事史上的伟大史诗性事件进行全景式再现与艺术性表达.作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由央视和英国雄狮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在海内外播出,以国际视角来观照历史人物,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有机而自然地交织穿插在一起,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有现实温度的孔子,是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与传播的又一个成功范例.其他如《五年规划》《一带一路》《永远在路上》等大型纪录片也陆续面世,以不同主题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舆论宣传或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围棋》《本草中国》《寻味顺德》《中国文房四宝》《锦绣记》《功夫少林》《记住乡愁》(第2季)等人文题材纪录片则以精美的影像和生动的故事,充分发挥了纪录片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些大投入、大制作、高品质的纪录片为观众带来一部部纪录大餐,也是电视媒体在常被诟病为低俗媚俗和过度娱乐化之外,彰显品位和社会担当与责任之作.  相似文献   

11.
支慧媛 《东南传播》2018,(7):114-116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庞大而便捷的交通网络,中国高铁、中国桥、中国港等工程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效应,也成为展现国家形象的法宝,逐渐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传播常态.笔者尝试以纪录片《辉煌中国》《超级工程3》《透视美国》中的交通专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从视觉基本元素和景别设计原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中美交通工程类纪录片中视觉语言运用的特征及今后同类纪录片制作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岸 《东南传播》2013,(5):22-23
2008年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一部系列电视纪录片《艺术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该片获得"国际艾美奖最佳艺术节目"、"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录片类)等多项国际大奖。这个系列分为八集,介绍了八位西方伟大的艺术家,从梵高这一集可以看出,作为人物传记类型的纪录片,BBC不论从叙事方式还是拍摄艺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纪录片制播分离继续推进,电视台进一步明确了播出平台的身份,社会资金介入纪录片制作,市场对于纪录片...  相似文献   

14.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故事化”也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界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终生成就奖的《60分钟》栏目创始人兼制片人唐·休伊特一贯秉承“给我讲一个故事”的节目制作理念,  相似文献   

16.
肖平 《现代传播》2004,(5):106-109
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是一个纪录片的美学原则问题.纪录片的制作与其他类型影视艺术形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尊重事件的本来现场形态和面对观看者的诚信态度.这也是巴赞为什么提出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与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这三项纪录片的基本原则的原因.因此,纪录片制作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一个创作理念的问题,而且是纪录片艺术形式的起点与终点.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8.
董杰 《传媒》2016,(7):60-61
1925年成立的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是日本真正意义上的首家大众传媒机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传媒机构之一.而在其制作的众多节目中,纪录片以鲜明特色、优质内容而享誉全球,成为了国际纪录片制作的翘楚.NHK制作的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与BBC齐名,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历史秘话》《新丝绸之路》《大同》等.  相似文献   

19.
吕洁 《青年记者》2017,(8):59-60
新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受到苏联电影模式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纪录片都以政治宣教载体的形式呈现. 1983年的《话说长江》和1986年的《话说运河》成为80年代我国纪录片的转型之作,其表现手法开始注重生动的细节和艺术个性.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标志着我国纪录片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①2000年前后,娱乐节目成为电视节目中最受欢迎的部分,纪录片的发展受到冲击,北京电视台的《纪录》、安徽电视台的《东方纪事》等一大批知名纪录片栏目相继停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头十年.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纪录片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面向市场的策划、制作、营销能力有待提高”.此后,我国纪录片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媒体平台下的探索性实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相似文献   

20.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