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白求恩、斯诺、斯特朗一样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名字 ,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 192 9年初 ,史沫特莱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 ,从苏联进入中国 ,开始她报道和参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的历程。她曾协助宋庆龄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同盟 ,为国外报刊介绍苏区革命斗争的情况 ,在现场报道西安事变 ,去延安采访朱德总司令并写出不朽杰作《伟大的道路 :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她的《中国的战歌》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战地通讯。1933年初 ,史沫特莱因身体原因赴苏联休养 ,同时在那里写作《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 ,之后前往美国 ,于 1934年 10…  相似文献   

2.
书评琐语     
评析廖盖隆《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读书》1979年5期) 《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是一篇以介绍原书内容为主的书评。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37年到达延安,1941年回到美国。她用几年时间,采访了朱德同志,回国后仍然从报章、广播中了解朱德的情况,将朱德从出生到1946年12月1日止60岁的生平,写成《伟大的道路》一书。评论着重介绍了《伟大的道路》的重要内容,介绍时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抽出主要情节,再现朱德的伟大品格与不朽功  相似文献   

3.
熏陶教诲长铭感──回忆在朱德身边当秘书陈友群(五)史沫特莱的遗愿1950年下半年的一天,外事系统给总司令送来一份有关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美国女作家艾·史沫特莱遗嘱的材料。史沫特莱是《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的作者,不幸患胃癌于1950年5...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云南是朱德既甜蜜又苦涩的“第二故乡”:它既点燃了这位爱国青年牧国的希望之火,又点点浇灭了这个希望。  相似文献   

5.
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一书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是朱德同志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作者曾经说过:“我一直忘掉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她是充满了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热爱来写这本书的,一直到她逝世前的最后一天,还在校正这本著作。朱德同志出身在朴实勤劳的农民家庭,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朱德同志的道路有如他所  相似文献   

6.
正史沫特莱档案说起外国记者与红色中国的历史,史沫特莱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她与另两位记者——斯诺、斯特朗共同被誉为"三S",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前身"三S研究会"即是由此而缘起。史沫特莱的藏品是由她的遗嘱执行人于1974年捐赠给其母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2012年春夏之交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这里收集到了不少珍贵档案:史沫特莱的《中国在反击》原稿,对朱德、彭德怀等人的采访记录,史沫特莱与宋美龄的书信,以及史沫特莱拍摄的大量八路军与新  相似文献   

7.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Smedlev,1890-1950),美国著名左翼新闻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革命和抗战的报道,曾先后出版了5本中国题材的著作。其中以朱德元帅的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最为著名,该书和斯诺的《西行漫记》并称,被誉为西方人向本国介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史沫特莱在中、美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历程及其作品的复杂风貌.  相似文献   

9.
这两件史料,是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致二十军军长杨森的公函,记载了朱德同志曾兼代该军政治部主任,并指挥该军宣传队。现予公布,供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朱德同志生平参考。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们阅读“三S”遗作的时候,随时都为这三颗伟大的心灵感动着。三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求享受,甘冒生命危险,与苦难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三S”是杰出的新闻记者,也是多产的作家。斯诺一生写了11本书,斯特朗一生写了86本书,史沫特莱已知所著的书就有7本。它们之中,《西行漫记》、《大河彼岸》、《伟大的道路》、《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著作,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所记述的,只是“三S”在采访写作中的几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1.
《朱德选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8月1日起在各地新华书店发行。《朱德选集》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选集收入了朱德同志从1931年至1962年的65篇著作,这是他的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32篇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这些著作记录了朱德同志所走过的革命的伟大道路,反映了他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以及他崇高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珍贵成果,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  相似文献   

12.
小引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0~1950年)是美国作家,但其文学成就则完成于中国。在到中国之前,她写有一部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1928年底至1941年在中国期间,她以记者身份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的战歌》《中国在反击》等反映中国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书讯     
《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出版本刊讯2006年5月,《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出版史料》中的现代部分5册于2001年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又收集到部分新的有参考和保存价值的出版史料,为此续编了《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3册、80万字,所收集史料的下限时间截止2005年12月,仍由陈江、吴道弘、方厚枢辑注。《中国出版史料》是中国版协老出版工作者工作委员会策划,由宋原放主编的,这套古今兼收、总计400万字的出版史料中,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出版历史资料。出版界老专家胡道静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了一份新发现的曹雪芹家世满文档案史料。这件档案的公布,引起了红坛的关注和重视,认为这对于进一步探索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研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道路,以及素材取资、时代背景,具有密切的关系和重要价值。同时,由于这件新见档案与旧存档案之间有歧异,也向红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世界优秀通讯选》里,读过著名美国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写的两篇通讯,一篇是《记鲁迅》,另一篇是《朱德将军忆童年》。两篇通讯给我的印象都很深。我觉得,这里洋溢着作者对中国革命者的爱,确实感人至深;它们是新闻通讯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认真观  相似文献   

16.
《四川档案》2010,(1):19-19
一、创新作为,亮点纷呈 (一)丰富馆藏彰显特色,申报国家文献遗产。为彰显自贡盐业契约档案独特的历史价值,我们经过努力,自贡盐业契约档案于2003年10月正式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丰富馆藏,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清代及珍贵盐业史料的收集,共收集进馆清代及民国盐业档案资料613卷册;  相似文献   

17.
安娥是中国女作家,写过许多家喻户晓的歌词,如《渔光曲》、《卖报歌》等;史沫特莱是美国女作家,1928年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1938年活跃于中国红十字部队,任《曼彻斯特卫报》特别通讯员,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前往延安,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正>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千山区档案局于8月20日起,开展了以馆藏史料为蓝本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史料展览活动。此次展览共设四大版块,素材来自区档案馆收藏的《旧堡区志》、《唐家房话史》、  相似文献   

19.
吕梅 《湖北档案》2005,(7):47-47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知名作家和新闻记者,也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她生前经常说:“我一直忘不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是的,史沫特莱虽然是个美国人,但她是属于中国的。她亲自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斗争,并且用她生动的笔触向全世界介绍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史诗般的业迹。  相似文献   

20.
这里刊登了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两张珍贵照片。史沫特莱一八九四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九一九年以后,侨居柏林八年。一九二八年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来我国,在上海参加中国进步文化运动,与鲁迅先生等关系密切。一九三七年春天前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换上八路军粗布灰军装,精神抖擞地参加了战斗的生活。在陕北、在山西抗日前线、在新四军,以及在国统区的武汉等地,她写了许多著名的通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