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的价值研究维度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价值研究维度从实物本体论和外在效用论向着内在于主体的实践能动论和价值过程论的转换,是新时代的呼唤。人的价值在于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尊重现实又不断超越现实,是人生价值的真谛。一切物的价值之源均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人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超越的整体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人的外在实用价值、内在精神价值、生活环境价值、社会历史价值的层面更迭和历史交错。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最高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本质从更为宏观的意义上说,所谓和谐社会,其本质上是指实现了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不外乎存在两种基本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人为了生存,首先需要从自然界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而为了从自然界获得生存条件,人与人之间就必然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上述两种基本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和支配。而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政治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受到政  相似文献   

3.
李东宁 《华章》2007,(9):51-51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中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每个人应该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诸方面得到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并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价值特性表现为主体性和客观社会性的统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人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的守护者;自然是人生存和栖息的家园。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实现人向自然界的回归和自然界向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致力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而且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人的价值特性表现为主体性和客观社会性的统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人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的守护者;自然是人生存和栖息的家园.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实现人向自然界的回归和自然界向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必须体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新人的伟大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备的社会条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8.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要论断,它指出劳动作为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不仅创造出生物学意义的人,还创造着人类社会,这一论断对体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重大启示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培养青年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塑造时代新人,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发扬奋斗精神、助推实现中国梦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视角看,自然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先后扮演了敌人、榜样、对象和伙伴的角色,人与自然界关系也经历了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到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再到谋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导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得到了持续的强化,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现出对象性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特征。因此,当人类面对日益严俊的生态环境困境时,仅从人与自然界关系层面寻求解决之路是不够的,更要从人与人关系层面着手,努力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价值引导达成一致,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