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很重视培养我们的速算能力,每节课她都会出一些数学题让我们换算,每道题只说两遍。我是个插班生,由于数学基础并不是很扎实,所以经常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在我们算题的时候老师喜欢在我们身边走来走去,顺便看我们的做题情况。有一次,老师发现我的答案与我旁边一个男生的答案不一样,而那个男生是我们班数学成绩最好的,老师便对我说:“你算错了,仔细检查一下。”可我检查了两遍也没有发现我什么地方错了,这时老师批评我说我不认真。后来证明是那个男生的答案错了我的是对的。  相似文献   

2.
一次语文练习课上,一个学生对我给出的答案提出了质疑。他坚持他的答案是对的,事实上他的答案确实是错的.面对他坚持的目光,我想,强迫他接受正确的答案效果不会很好。于是我让这个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结果证明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时,其他学生开始数落他:“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你还敢说老师是错的。”在学生们的数落下,他低着头,脸红红的。我意识到他能向我提出质疑,一定是鼓着很大勇气的。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李同学做得很好,能够向老师提出问题,说明他是个用心学习的好孩子。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够向他学习,大胆地向老师提出你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汇聚的QQ群里,有位老师亮出这样一道中考语文模拟题求解。下列使用修辞方法不正确的是:1.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童年嬉戏的小河,是河边荡秋千的垂柳,是小村子夜的狗吠,是乡野里飘香的泥土……2.思想的河,不仅像行云流水那样飘逸,流淌,更像凝练的大地和冰山雪原,穿越亘古时空,却又那么淡然宁静。3.品读,不需要眼睛,手都是多余的,而是用心灵品味,在静谧中煲汤似的,文火慢炖,靠的是时间。4.冬夜仿佛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没有了雷电般的倾诉,没有了暴风雨似的脾气,只剩下沉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的语文老师们各抒己见,一位江苏的老师说:“我看,哪个都对都好!”一位浙江的老师说:“我真的做不出来。”一位北京的老师说:“我看,c是错的,是不是错用比喻呢?”有群友问为什么,他说他也说不清。正确答案来了:“这是天津的中考模拟题,答案是D,但我不知道为吗?”一位QQ名叫“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说话了:“B错了,‘思想的河’本身就是缩喻,比喻上叠加比喻,乱套了。”不少群友大呼“太深奥了”。这时,那位江苏的群友说话了:“这正符合苏教版一篇文章的意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位湖南的群友说:“这个题目太奇葩了,刚才我问了几位特级教师,他们有的选A,有的选c,也有的选B,竟还没有人选D呢。”群里一片大呲牙的笑脸。看着群里热闹地争论着,开始我也想表个态,但是终因无法给自己的答案找出一个恰当的理由而没有发言。  相似文献   

4.
“上课时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老师会经常向学生这样强调,因为,你们是学生,知之甚少,也无能力去自己学习弄懂;再说老师所讲的就是考试要考的,只有认真听,才能记住背会考试得高分;而且,我是老师,学生应服从我的命令和要求……我曾经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好学生”,而今也是一个老师,可我很少说“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而是说“请同学们仔细想”。听与想哪个更重要,暂且不论,可眼前浮现的场景实在让人遗憾:讲台上,老师高谈阔论,声音宏亮,讲台下,慑于老师的威严,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睁着一双双疑惑的大眼睛费力地听着,没有…  相似文献   

5.
滕辉 《中国教师》2004,(12):58-59
小丽的确是个相貌平平、不引人注意的小姑娘。与四年级学生相比,她身材瘦弱,寡言少语,至少在英语课上总是如此。尽管刚接手这个班不久,可是我发现,在课堂活动时,只要与我的目光相遇,她总是蓦地低下头,仿佛在说:“老师别叫我。”在学生的眼中,我是一个极有学生缘、没有“架子”的老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学生们与我相处得十分融洽,像小丽这样,还真未曾有过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经过一番调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小丽上学期才转学过来,她以前就读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过英语课,她也没有学过英语,甚至连ABC都不认识…  相似文献   

6.
教法忌单一     
前些时,去某中学听语文研究课。授课教师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题目时,前一个题目是由教师直接揭示正确答案,后一个题目却有意绕了个弯子,先以肯定的语气讲一个错误答案,有些学生为之一愣,迅即指出“错了”。老师便抽学生回答,学生答得不甚了然。此刻老师才一板一眼地讲解正确答案。学生完金懂了,也会心地笑了,方知这是老师讲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2002年第10期《人民教育》刊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罗老师认为,失败在于最后仍然没有使学生明白: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而这绝不是罗老师的失败。我认为罗老师的失败在于结尾的设计。进一步说,在于他对结尾设计的失败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自己茫然的表情又给学生造成困惑。具体谈谈我的看法。临下课,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的回答均不合老师的意图,都说“错…  相似文献   

8.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2):24-24
在非洲加纳的苦马西寄宿学校,有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是张白纸吗?”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与老师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总是向老师抱怨孩子的不对,  相似文献   

9.
差距不是0.1     
老师在讲谭之前让学生做了一个数学游戏。老师说:1乘1,乘10次,答案是多少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1.  相似文献   

10.
南昕 《教书育人》2004,(12):16-16
那是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有一位热心的教授“审查”了我的讲义,在表示满意的同时,又很语重心长地指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你不懂答案,你是老师,就要去研究嘛。不然,怎么叫解惑?!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要板书在黑板上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1.
换位显奇效     
张世平 《山东教育》2007,(10):18-18
学生小陆。非常聪明,每门功课都是班里第一。但他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爱随便说话,教师的讲课经常被他的插话打断。更可气的是,在别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不经过教师允许就随意否定别人的见解。由于他说得头头是道,我拿他也没什么办法。而且,班里慢慢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老师提问没人举手发言,大家的目光就会不自觉地转向小陆;而只要他举手发言,全班学生就没有一个有反对意见的,好像他的答案肯定正确。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计亚萍 《教书育人》2005,(12):38-38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3.
因为工作关系,我又一次来到江苏省靖江市季市中学,又一次听到了余中云老师的讲课。这次听课的内容是试卷评讲,因为他们学校中考刚刚结束。一般地说,试卷评讲不易讲好,但是我听了余老师的课以后,感觉很好。评讲中,他不是光说答案对错,而是将错的原因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熔于一炉,使学生知道“哪儿错”,还知道“为什么错”、“下次不会再错”等内容。课堂上师生相互问答,气氛活跃,轻松自如,没有一点枯燥之感。课后我问学生,学生也一致反映“很好”,并说,“平时我们就喜欢听余老师的语文课”。 “为什么余老师的课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与余中云老师进行了一次  相似文献   

14.
汪跃峰 《教育文汇》2011,(11):38-38
一次,在翻看学生作业时,看到这样一道题:图七画了一匹河马,下面有一行文字:河马重2( )。本题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名称,很多学生填了“吨”,结果都被老师判错。我赶忙找到阅卷的林老师,认为此题答案需要纠正。他振振有词地说:“你看,这幅图上面的是小河马,小河马体重不过2千克左右!”我说:“即使是刚出生的河马应该也有30千克左右吧!”此时,上课铃响了,我们的交流没有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5.
黄佑生 《教育文汇》2005,(11):32-32
一次,于永正老师在某市一个大戏院里上公开课。第一堂课结束后,于老师问学生:“课间最要紧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做游戏,让大脑轻松一下;有的说是复习功课,把老师刚才讲的内容复习一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于老师大声而又温柔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课间最要紧的是上厕所!”他把“上厕所”三个字说得特别重。下边听课席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随即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刚落,于老师又告诉学生如何去上厕所,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要求学生们做黑板上出示的15道计算题。10分钟后,我一一订正了答案,并且每讲一个答案后,都要求答错的学生举手,然后把错了的答案改过来。结果下课后,有3个同学来向我告状,说某某同学做错了哪道题,没有举手。此时的我十分吃惊,我对做错了的同学只是要求把错的答案进行改正。并没有任何的惩罚,他们竟然还撒谎。孩子们的诚实哪里去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老师出了一道题:“10除以5,得多少?”学生答:“10除以5得2。”老师还是扣了分。规定答案是:“得2。”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因划句子成分与语文老师争执不让。最后,老师大声说:“我这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啊,从小到大,我们太习惯于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8.
一、转变教育观,实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转折。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渐走进了一个升学——应试的怪圈,从而形成了一套应试教育模式。教学目的只限于知识,即识别、记住、再认和再现教师呈现的知识。教师只凭知识进行教学——充当教材或教案的搬运工。教师独占课堂,主宰一切,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有这么一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有一句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学生填“齐心协力”,老师判其错,说正确的答案应是“同心协力”;还有一句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学生填“栩栩如生”,老师也判其错,说正确的答案应是“惟妙惟肖”。这种强  相似文献   

19.
张巧霞 《成才之路》2011,(22):66-67
有这样一道语文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一个小学生很有创意地回答是春天。多么富有新意的回答呀,而标准答案是水,结果这道题被判为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样,得高分,我们的老师按考试需要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应试技巧,结果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机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董玮 《辽宁教育》2010,(9):45-45
一、判断式评价:如:“对、错、是、不是”。此类评价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有时,一个明确正误的评价胜过任何不切实际的鼓励,如果我们激励了半天,可学生却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那可真是我们当老师的悲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