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秉持的一种策略,追寻的一种理想。然而在践行中,由于教学的"作秀"对学生的误导,应试的"功利"对学生的戕伤,"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过程、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让教学成为一种真诚的对话,让考试成为一种真实的应答,是其"归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个性化”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命题.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境界.“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基于生命、始于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放眼“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想课堂,它必将是师生生命自由、惬意、盎然生长的沃野.师生将在这里智慧相长。  相似文献   

3.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能力,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照搬教参、网络资源,缺乏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二是刻意追求解读的新意,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语文教师既要勇于、乐于、善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同时,个性化解读还需有界,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基于学生经验、立足文本语言,适度追求个性。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丁建华 《中学生电脑》2011,(9):36-36,38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按照接受美学的规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是契合文艺学原则的。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适时、巧妙地“布白”,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时空中提升个性化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元安 《山东教育》2010,(12):22-24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读者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人们对文本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尊重学生“文本解读个性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了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宁玲 《广西教育》2012,(33):40-4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倡导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其实,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支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绿色”是生活的色彩。“绿色”一说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艺术化的教育,彰显人的智慧;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需要关爱、呵护童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构筑“绿色”平台,使阅读教学充盈生命的活力呢?一、课堂教学做到“潜心会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首先,认真阅读,学生能正确地解读文本,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突…  相似文献   

11.
“内容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自主寻求答案,建构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属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范畴。“内容探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探讨文本蕴涵、  相似文献   

12.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14.
刘水用 《教育文汇》2014,(17):36-37
“陌生化”是一种破坏习惯性的或“自动的”感觉的手段,是将事物用一种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把内容与形式变得令人陌生、好奇的手段,增加理解的难度和感知的长度,从而延长人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陌生化”原理唤醒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新对世界感受的方法,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可以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借助相关的“问离技术”,调动学生对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陌生化”的教学环境中预约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推崇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却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怎样才能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者,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张力”,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心中产生“张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阅读消除“张力”,进而完成一次对文本的“解读”. 本文试结合几则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 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相似文献   

18.
“召唤结构”理论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融入“召唤结构”的观点,能够对文本中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点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文本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应注重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那么,课堂怎样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价值,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探究性地解读文本。一、对话互动,让自由在安全氛围中实现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  相似文献   

20.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