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组内容是韩国新锐张禹珍在2020年东京奧运会上的技战术图解,他在发球轮次使用抢上旋的战术压制对手,随后通过反手压制、正手得分的战术理念完成进攻,整体战术衔接十分流畅。在线路选择上,他打得也非常灵活,充分展现了韩国运动员敢出手、步法好、击球质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本组图解中,张禹珍通过细腻刁钻的发球落点组织战术,随后通过一板出其不意的劈长为自己创造了绝佳的进攻机会,最后果断侧身使用正手特长完成绝杀。在整套战术中,第二板出其不意的应变劈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张禹珍灵活的应变调节能力。当然,最后能够移动到侧身位完成杀板,其出色的步法跑动能力更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在本组图解中,陈梦发球后被何卓佳使用长胶侧剌的技巧压制,在面对非常规的来球时,她及时应变侧身,改用稳定性更高的正手抢拉处理来球,最终凭借超强的控球能力,主动利用旋转化解来球威胁,并通过较大范围的落点压制完成得分,展现了在前三板对抗中化被动转主动的相持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期拆招解式的主题是如何在实战中“用正手解决问题”。在本组图解中,刘丁硕在接发球轮次打得非常主动,他通过加力劈长和迎前贴撕两板球成功地压制了对手,随后他把握战机,积极侧身使用正手完成相持中的最后一击,展现了出色的相持以及防转攻的能力。此外,这套战术中刘丁硕在落点选择上比较讲究,没有让主动上手的王楚钦形成有效的连续攻势,在右手选手对阵左手选手时,这种出手顶深落点的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4,(12):90-92
本组图是在相持段中截取的,充分展现了马龙的攻防转换能力。图中,马龙站在近台防直线球到波尔的反手位,波尔强行侧身抢冲,马龙随即通过一板中远台的正手反拉顶住了波尔,最后以一板迎前暴冲解决了战斗,马龙在第一板击球前非常被动,但他通过超强的能力改变了场上的局面,转守为攻,实现得分。  相似文献   

6.
正手挑打     
对正手位短球耍有进攻能力在实战中使用正手挑打相对要少一些。改用无机胶水后,球的旋转减弱了,正手一般不会摆出太留机会的球,所以对于正手短球一般还是以摆短为主。而一旦对手回球冒出了机会,正手必须要有挑打进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手同侧上旋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你在打正手上旋挑高球的时候, 其实你击球结束时的随挥动作 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左侧结束(假设你是右手持拍),通常这是我们的教练所提倡的;另一个则是在右侧结束,也就是在你的右肩上部或靠近耳朵的地方结束。这第二种打法我们把它叫做正手同侧上旋球。你如果留心一下比赛就能注意到:桑普拉斯、大小维廉姆斯,达文波特等世界高手已经在使用这项技术了,而且它已有了取代传统正手上旋挑高球的趋势。 这项技术经常应用在以下五个环节上:1.在奔跑中大幅度地拉上旋球;2.对手回击打到己方底线的速度快、力量大的球;3.打穿…  相似文献   

8.
可晨立 《乒乓世界》2014,(12):86-88
不放过任何使用正手的机会 庄智渊接发球直接选择拧拉使他占据了主动,所以在还原中他能够提前做好侧身的准备,图5-6是他拧拉后还原的动作:身体充分向反手位移动,重心移到了右腿上,随时准备蹬地侧身,这点很符合他的技战术风格,一旦有使用正手的机会,他绝对不会放过。三板球之间的衔接很主动,没有出现被对手牵制的情况,即便第二板球是处于一种借力对攻的状态,他也凭借迎前的击球点成功地压制了对手。  相似文献   

9.
作为乒乓球运动员,如果说有哪项技战术需要练上几乎整个运动生涯的话,那应该就是“发球抢攻”了。在当今乒坛,不要说进攻型选手必须练,哪怕是打削球的防守型选手,也肯定照练不误。施佳乐为我们展现的是发球抢攻技战术的建立过程,他的计划是侧身正手发下旋接正手位抢攻。  相似文献   

10.
正手切削通常被我们戏称为“紧急情况的SOS”。通常情况下,我们都用正手来大力抽球。但是当我们的脚程到了极限,甚至身体都站不稳的时候,正手切削就被拿出来赶场。这项技术虽然很难,但也有很多好处。你可以用这种回球打乱对手节奏,击垮他们的信心。以前,当球员在底线处于被动防守地位时,他可能会打月亮球来为自己争取回位的时间,但现在这种方法已经起不到任何效果,对方往往会直  相似文献   

11.
王红 《网球天地》2013,(10):132-133
经常观看乔科维奇比赛的球友会发现,他经常站在反手位击打正手斜线,通过巧妙的配合正手直线来大范围调动对手,并出其不意得分。这便是当今球王的必杀技——正手侧身攻,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通过蹬转,充分利用身体的力量来增加球速,而且还可以使击球者的击球线路多样化,增加对手对线路预判的难度。此外,由于正手侧身攻的线路较长,还减小了进攻失误的风险,对对手回球线路的掌控和防守也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12.
桐桐  深泽图 《网球天地》2013,(10):135-135
学过正手削球技术的球友都知道:正手削球时是以大陆式握拍,在球来时,通过头部、肩部稍向后引拍,在拍头高于击球点的位置,保持拍头向上挥拍击球,整个击球过程中身体重心由后向前转移。在日常的比赛实践中,很多球友也喜欢使用正手削球,除了关于正手削球的基本技术要领外,我们还知道多少关于正手削球使用的禁忌呢?  相似文献   

13.
1费德勒是正手侧旋球打法的典范大家在观看今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电视转播时,也许见到过这样的镜头,当球大角度地弹出场外,费德勒奔跑追到位后,将球从网柱外侧以低于球网的轨迹回到对方场内,此球为有效击球。费德勒的这种击球可以成为正手侧旋球的样本,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可以掌握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网球》2007,(8)
在网球史上,最伟大的正手清单里,费德勒那支,可以排近前三。拥有最先进的生物力学加速链,费德勒仰仗无与伦比的拍头速度,打造了一支击球意图隐蔽、击球线路诡异,且击球速度致命的恐怖正手。在费德勒的武器库里,正手,无疑是其中最耀眼,也是他摧城拔寨最不可或缺的急先锋。短短四年,已是第11次捧起大满贯冠军奖杯的费德勒,继续着用他那支优雅而又恐怖的正手扫荡着男子网坛。  相似文献   

15.
本期名将赏析为大家带来了三组不同类型的发球抢攻。第一组是马龙在关键局的关键比分,采用非惯用发球套路,利用变化干扰对手,轻松完成的一板抢攻得分。站在中路使用反手发球,本来就是一项自带“进攻性”的战术,使用者很大程度上都是要寻求两面上手,抢占回合的主动权。敢在关键时刻使用这样的战术,也充分展现了马龙的主动意识,以及围绕正手的特长技术组织战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澳网决赛上,德约科维奇那招凌厉的侧身正手攻击球,帮助他捧得首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也成就了他把塞尔维亚人的名字写入网球史册的梦想。然而如果把网球的历史追溯到20世纪或更早,这种技术却还是一个遭到大多数教练白眼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侧身正手攻这项技术平步青云,得到世界顶级网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4,(8):98-99
仅仅看标题并不能看出这个计划的特殊性,按一般的习惯,运动员正手位搓球后衔接的应该是侧身正手拉,而我们今天介绍的套路是正手搓后直接正手拉,这对于训练小队员的协调性是大有帮助的,因为一旦掌握不好的话,会出现像走路顺边那样的别扭感,正所谓:小药治大病。  相似文献   

18.
1 之所以说正手直线击球具有很高的风险,是因为有下面三个问题:你要改变来球的角度;在同一击球位置,直线球比斜线球的距离要短;距离网柱越近,球网越高。想要处理好正手直线击球,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一击球:确保你的击球位置处于底线之内,来球的弹跳要足够高,让你可以轻松用上旋抽击的方式将它打过球网。  相似文献   

19.
在网球运动中,无论你有怎样的一技之长,正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最终左右比赛的胜负。在职业网坛,大师级选手都以正手击球作为最基本的武器。职业高手的正手击球从外表看似乎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严格地遵循着正手击球的基本要领。这一期就让我们来彻底强化这些要领,锻造正手"绝杀技"。LESSON 1 职业高手的正手技术要领……P80LESSON 2 正手击球技术问答……P87LESSON 3 过渡球和制胜一击……P90LESSON 4 正手击球技巧……P92  相似文献   

20.
张哲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75-76,92
起源于英国的乒乓球在中国已经有了40多年的辉煌历史。成就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因素除了有领导的关怀与自身艰苦奋斗的精神外,乒乓球技术自身的不断创新、突破、发展、完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众多乒乓球技术就是当中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正手技术能力。从发球抢攻,到全台正手单面攻,再到左推右攻、两面上手。发展到现今的突出正手能力,没有明显漏洞的战术思想体系,始终围绕着正手技术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总体战术模式,由此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创新与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