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时代期刊媒体的整合趋势   总被引:57,自引:11,他引:4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已经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进步,各行各业产业的发展,已不再受过多的时空制约.不能忽略网络的存在,不能无视网络对期刊媒体业的深刻影响.应制定面向数字时代的发展战略,找到传统期刊和网络的结合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使期刊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以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支柱的网络以其迅速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使人类走向新的文明.本文认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优越性,对传统媒介--报纸的影响较大,报纸惟有与网络整合,发挥其报道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等优势,才能借助于新兴传媒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以数量庞大、种类众多、时效性较强为特点的非结构化数据不断涌现,人类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相对于传统环境下的数字资源整合,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资源整合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主要从整合对象、整合方式、整合技术和整合重心等方面论述了大数据环境下数字资源整合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图书馆在社会整合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社会整合的含义与功能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在现实社会中指的是调整、协调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改进整体运作中的缺失,使多元素融合成为统一体系的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序、和谐、统一地组合在一起,才有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机体,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没有社会整合便没有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数字档案,也叫电子档案,它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输、存储和利用的文件.数字档案是人类社会真实活动的数字化记录,是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必将深刻地改变着档案工作面貌和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网络的社会里,身边随时随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有形的和无形的,方体的和平面的.常见的有电网、电话网、铁路网、公路网等.所谓"网络",就是把一些分散的"结点"通过某种"手段"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而本文所谈的"网络环境"则是指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结合而构建起来的高速、宽带、广域、综合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一物质实体同因特网的渗透、扩张而引起的国家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用户信息行为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一抽象体合一的整体.它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杨林 《云南档案》2000,(4):16-17
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运算速度及网络技术的突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电子邮件"、"电子商务"、"上网"已不再是什么新鲜名词,而已经成为正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人类将在以高速公路连结的现实世界之外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再造一个"数字地球".  相似文献   

8.
廖祥忠 《现代传播》2005,2(6):23-25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介质.然而,人们在享受"数字化生存"的同时,更要高度警惕"生存的数字化"."生存的数字化"已成为"数字化生存"时代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所谓的"数字化危机"正是自由我的迷失、混乱和异化引发的,这也就是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危机.因此,在拒绝"生存的数字化"的时候,应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坚守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王翠萍  窦玉萌 《情报学报》2007,26(6):821-826
论文引入信息整合理论,对信息整合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在分析网络信息检索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采用信息整合原理来解决网络信息检索中的问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提出信息整合理论是解决网络信息检索系统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的观点.信息整合的机制按照信息整合的层次可分为信息浅层整合、信息深层整合和信息语义整合三种类型.最后,文章论述了数据库整合、检索结果整合、应用程序整合和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整合的步骤和方法,构建了数据库整合和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整合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208,自引:1,他引:207  
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 ,是把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整合方式有 :基于OPAC资源系统的整合 ;对相关数据库内的数据对象去除重复信息 ;基于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整合 ;在OPAC资源整合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之间建立多维度关联。参考文献 6。  相似文献   

11.
徐丽芳  曾李 《出版科学》2016,(3):96-101
分析数字叙事(DS)和互动数字叙事(IDN)这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在发展历程、概念界定上的异同,梳理各自的实践取向和理论研究领域,并探讨其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研究领域、教学科目和专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同时数字图书馆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为解决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安全问题,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字水印技术应用于版权的保护方面,成为数字图书馆的经典技术。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体系结构、业务功能,以及数字资源建设中数字资源建设的定位、内容、规范、服务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子图书的生产和流通,而电子图书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主要资源。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应有别于其他领域,应符合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从3个层面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数字版权管理,并提出了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相关技术,阐述了数字图像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在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界定上尚未达成共识。在以往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中,不同类型的用户通常在动因、认知风格和行为模式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进行系统性解析和述评,并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提出数字悟性(digital savvy)的概念,建议暂时搁置对于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学术争辩,从整合的研究视角出发跨越两者间单纯的二元对立,为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构念和研究方向。图2。表1。参考文献55。  相似文献   

17.
试论面向数字书目控制和数字资源控制的数字目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数字目录学研究的进展,提出数字目录学的两大分支即数字化书目控制和数字资源控制,作为数字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并对数字目录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10)
数字媒体环境令"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实践"的问题变得更具开放性。本文尝试从数字新闻的流通方式切入,探讨数字新闻认识论问题。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其流通既是一种信息传输的形式,又是一个对共享意义的生产过程。本文进而深入探究数字新闻流通的三个要素:基础设施、流通实践和认知竞争。这些要素关涉到数字媒体的物质性、新闻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应呈现何种样貌"和"谁有资格生产新闻"等问题的争论。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应当重视新闻流通研究,以及数字化的新闻流通和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字档案馆中的资源是一种独特的信息资源,这部分的信息资源更多的是创造知识的源泉,所以不能简单的用信息利用率来衡量其信息价值.在数字图书馆中,更多的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信息,我们将这种可重复利用的信息称为一种知识.信息的价值不同,是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所根本不同的,不以利用率为信息价值衡量标准是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在行业需求方面的一个根本的不同.数字档案馆更多的是提供档案的研究数据的价值,不是作为知识的本身,同时,档案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不应简单的以利用与淘汰来进行信息生命周期衡量.所以,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需求与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方面有很多本质的差别.同时,数字档案馆的标准化也比较薄弱,而数字图书馆很多的标准和规范无法简单的应用到数字档案馆.不过,数字图书馆设计和分析的方法对于数字档案馆的设计是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档案馆的投入远比数字图书馆要少,如何在需求、功能、成本中进行平衡在数字档案馆系统与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3,54(79-80):1-17
Summary

Real time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s are now a standard part of reference work in medium to large sized libraries as well as numerous smaller libraries. Aside from the basic questions of whether or not this new computer service will flourish, are the day-to-day activities which make it possible.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gathering of opinion and pragmatic activity offer numerous reports and theo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new approach to answering reference questions. There is a wide diversity of methods and ideas about how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 should be offered to the public. All taking part in this discussion speak from experience and considerable thought about a revolutionary new id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