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形势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新的时代要求,但目前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诸多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使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没有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助对象识别认定不到位、资助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资助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资助帮扶在心理和思想层面缺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更精准更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有待完善,资助工作人员管理力量和专业化水平有限,资助育人的实效性需要切实有效增强等。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提升的路径:利用大数据推进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对象精准认定,全面统筹规划保障地方高校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精准,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地方高校资助管理精准,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推动地方高校资助育人精准,积极构建科学的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已经能保障高校学生安心求学。随着高校学生受助需求多样性增强,发展性需求明显显现,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步入从保障性资助转变为精准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的过渡阶段,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调研,探索"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扎实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发展"上的精准帮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构筑个体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高校资助体系在资助与育人结合上,特别是促进受助学生自身发展上出现瓶颈。这种情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发展型资助并非是对现有资助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对其发展和创新。它是在继承、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灵魂,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它在相关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帮扶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助,励志育人"。  相似文献   

4.
资助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资助,尚未达到"精准"育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文章为此提出构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使资助与育人紧密融合,包括"精准识别,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化数据库;精准帮扶,实现资助教育平台化;精准管理,促进资助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5.
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是高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保证。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呈现"一窄一强二低三差异"的特点,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工作稳定性不高,激励不到位等困境,高校可从转变思想、重新定位和完善措施等入手,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以期提高资助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6.
由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合作开发的"福建助学"App于2018年9月在福建省内共89所高校全面宣传并广泛运用,开启了福建高校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新时代,标志着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向应用型、精准化、开放式、地方性等特征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福建助学"App旨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测评指标体系纳入移动服务平台,从而建立一套可覆盖福建省内各高校的,集信息采集、审核、评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精准认定信息化工作平台,也是一个集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校园诚信体系建设和抵制不良网贷为一体的线上服务平台.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推广和使用"福建助学"App有助于深入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科学完成精准资助任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更加规范校园金融市场,促进新时代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又好又快地开展和完成.  相似文献   

7.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H学院通过多年探索,初步构建了“四项机制、三大平台、三大活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该体系以精准认定、规范管理、科学引导、系统帮扶四项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勤工助学、成长辅导、资助服务三大工作平台为基础,以“淬励”育人行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三大特色活动为载体,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新发展阶段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应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工作导向,以“精准育人”思维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资助育人工作,以“劳动教育”途径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教育全过程,推动形成"三全育人"。高校大学生资助不仅要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承担着育人任务。资助育人作为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必须协同推进。当前,高校资助育人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资助业务与资助育人脱节、资助育人平台搭建滞后、资助育人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着资助育人整体效能提升。将自主业务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搭建资助育人线上线下平台、基于受助学生特点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田雄心  韩开焱 《考试周刊》2013,(56):156-157
目前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表现为:认定机制存在缺陷,资助力度不大,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表现为:以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以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以"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将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放在"以人为本"视域下进行思考,就是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因材施教,从贫困学生个人需求出发,推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助困工作"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和意义,分析当下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最终得到"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具体分析了新媒体下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借助和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维护,筑牢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完善新媒体思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引导作用的措施,来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2.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业院校应采取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策略。本文以潍坊市为例,在分析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潍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国家迫切需要卫生检验高层次人才[1],为此潍坊医学院于2014年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文通过对卫检专业开设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见习等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完善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队伍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配备学术水平高且实践能力强的导师,然而这种类型的导师高校中普遍缺乏。"双导师制"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渔业领域为例,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实行双导师制的重要性,探讨建设双导师队伍的措施,旨在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目标,针对工科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验体系,强化课程案例问题的"工程性"与"专业性",突出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和"创新性",结合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我院构建形成了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基础,"数学建模实验"为训练手段,"数学建模竞赛"为实践平台的三级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增强数学建模在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慕课与翻转课堂为当前两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可以有力发挥时下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运筹学教学中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互融合,既解决了运筹学在线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师生缺乏面对面交流的问题,也解决了传统运筹学课堂教学中无法顾及的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运筹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绿色化学已成为高校化学教学的重点理念之一。乒乓球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直广受欢迎。乒乓球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化学难分难解。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理工科学生为例,从绿色化学理念在乒乓运动中的应用作为切入点,使用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教学手段,运用教授法、讨论法等进行乒乓球教学,从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了学习热情,为多元化进行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18.
法医现场学是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近年来新开设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法医现场学的学科特点,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法医现场学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提高法医现场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因果原理内涵的剖析,指出因果原理的内涵包括四层含义:由因知果、由果知因、因果转化和因果区分。论文在因果原理指导下解决了高原矿井通风技术难题,分析了技术方案设计中的因果分析过程,并总结了因果原理对安全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青岛滨海学院工科专业采取与传统本科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面向需求、面向现场、素质过硬、注重创新"为人才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教育、环境育人"的三维度德育教育体系,强调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在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协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健全保障体系,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民办高校工科优势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