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2007年4月16日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前期报道中,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性而忽视了报道的真实和准确,造成虚假新闻.此事件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
张晋升  钟之静 《采.写.编》2007,(2):32-32,33,34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作为社会调解器的新闻媒体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说真实新闻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那虚假报道则会妨碍这种稳定与和谐.2006年广州地区部分媒体对"西瓜注水"报道引起轩然大波,其中记者的行为和媒体的态度激起了新闻界对虚假新闻的反思.本文以此为研究个案,试图分析当前虚假新闻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山相应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丽娟 《东南传播》2016,(5):110-113
网络媒体传播中存在虚假"正能量"报道;报道不全面而引发受众"反抗式解读",正能量报道重点偏移;正能量报道转载中标题避重就轻、有意截取、凸显,核心信息空心化而造成正能量报道误读的问题。文章指出文本生产者应保证叙述真实、完整与全面,从源头上杜绝虚假的"正能量"传播;把关者应多方求证、拒绝煽情化的标题拟定手法;转载者在转载时应考虑原文语境,尊重原意,并利用六步质疑法甄别新闻,避免成为虚假正能量传播的二传手。  相似文献   

4.
冯惠慧 《今传媒》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5.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6.
虚假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屡禁不止的顽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软性虚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软性虚假,是相对于纯虚假报道而言的,是指作者以发表作品为目的,将生活中某些真实事件和虚假构思相拼接,故意淡化报道事件的虚实界限,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况,使受众对报道的事物产生错误的认可。软性虚假报道则往往是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核查起来比  相似文献   

7.
范以锦 《传媒》2009,(3):30-31
"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各传媒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报道异彩纷呈,讨伐"假冒伪劣"之声尤甚.传媒,作为伸张正义的社会公器,自然要成为维护公民权益的代言人;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毫无疑问要自省自律,积极防堵包括虚假、低俗在内的"假冒伪劣"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8.
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公布和查处的若干虚假新闻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捕风捉影的失实报道.把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新闻来报道,这是当前假新闻比较典型的一种表现. 二是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有的记者变成了“作家”,虚构事实、编造故事;有的记者编造采访行为,没采访就写访谈.这种造假手法最恶劣,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坏.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就是一条典型的记者自编自导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9.
“杜绝虚假报道”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毫无疑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评论来说。看起来与采访不沾边,不是虚假报道的源头,但是,不靠谱的评论同样是虚假报道的表现形式,其危害不可小视。所以,在杜绝虚假新闻、维护媒体公信力方面,新闻评论同样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郑敏 《新闻战线》2012,(1):93-94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角逐,当前我国都市类报纸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其中社会新闻的虚假、低俗化问题尤其严重,并已侵蚀到都市类报纸在市民中的公信力。"虚假报道影响的不只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声誉及信誉,更重要的是它蒙蔽、阻碍民众对其生存环境真实变动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为维护新闻真实性,坚决治理虚假报道,一场以"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展开.这是新闻战线加强自律、不断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05,(8):12-12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确保新闻真实性制止虚假报道的意见》,其中,对制止虚假新闻提出了“十不准”原则。相关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自湖北省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孝感晚报》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切实筑起抵制虚假失实报道"防火墙"。  相似文献   

15.
冯惠慧 《报刊之友》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6.
防治虚假新闻,经专项治理活动之后,虚假新闻虽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又似"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何防范与治理虚假新闻,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失实,招数各异这么些年来,虽然人人都痛恨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7.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①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某省一读者状告该省一家杂志刊发虚假报道,要求该杂志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公开向受骗的读者道歉,赔偿他购买刊有虚假报道的该杂志价款44.5元的两倍。据报道,这位读者曾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常被其刊发的一些曲折的新闻故事所感动。但1998年底,他发现该杂志有的报道有造假之嫌,便自费进行调查。经查实,他确认该杂志至少有12篇报道所述之事或无中生有、或移花接木,实为“虚假之作”。他认为杂志社刊发虚假报道,违反了精神产品经营者的基本义务,损害了读者的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被告曾想与这位读者达成“私了…  相似文献   

19.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虚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它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新闻记者》杂志社从2001年开始坚持不断地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意在引起新闻工作者重视、警醒,但从目前状况看对于治理社会上的虚假新闻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梳理《新闻记者》2001年-2016年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并使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虚假新闻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提出治理虚假新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打假”刻不容缓文增同志在《中华报纸月报》撰文说:近年来,关于传播媒介上虚假报道的事情时有所闻,有的添枝加叶,夸张不实;有的合理想象,推理演绎;有的主观臆造,胡编杜撰。虚假报道已经不仅仅限于某些细节的不真实,而是主要情节的失实,更有甚者,完全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