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赵文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最近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汉唐人物述评》一书,即是他研究成果的结晶。阅读这部由40余篇研究文章组成的专著,会发现有一个特点:不止评述一个人物的生平,而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商榷,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见解;或者通过...  相似文献   

2.
李锐是文章老手,又有丰富的阅历。他写的关于人物纪念的一系列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广为传颂,北京三联书店先是将这些文字结集而成《怀念十篇》出版,以后扩大为《怀念二十篇》,1996年又再加充实,以《我心中的人物》为题问世。我买来细读一遍,心头的感觉和最初在报刊上读到时一样,是沉甸甸的——说得更准确一点,随着个人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务实求真的一部力作──评赵荣达同志《孔祥熙述评》李衍黔最近出版的《孔祥熙述评》是一本具有独到见解和确凿史料的求实之作。一向以务实求真精神从事孔祥熙研究的赵荣达同志,在本书中特别突现了他的实事求是的研究风格。第一,研究历史人物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4.
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既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也不是学者、教授,就其职业而言,不过是一名小出版机构的普通编辑。虽然极为普通,但在编撰20世纪红学史时,不论如何都要为这位人物写上一笔。就对红学研究的推动和影响而言,他并不比一般的红学家逊色,甚至还要超过他们,因为是他改变了人们阅读《红楼梦》的习惯。此人就是汪原放。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的到来汪原放(1897~1980年),安徽绩溪人。评述汪原放对20世纪红学的贡献,需要将其放在《红楼梦》二百多年来传播、接受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此前,《红楼梦》的传播、接受,经过了传抄和刊印两个阶段。从《红楼…  相似文献   

5.
新闻述评是由新闻与评论这两种基本体裁相互糅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新闻评论文体。它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各自的长处,新闻性和政论性融为一体,显示出它的新闻宣传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功能。近几年来,这一文体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和运用,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其实,新闻述评这一特殊的新闻评论文体,很早就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早在七十四年前的1919年7月间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时,他曾设了不少评述国内外时事诸如《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等述评专栏。后来,特别是在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末领导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6.
白夜出版的几个集子中,有四部是以“影”命名的。第一部是《剪影》,继而又有《侧影》《掠影》《留影》问世。这是他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用优美、朴素、晓畅的语言写成的人物特写集。他曾写过一篇《丁玲的微笑》,刊  相似文献   

7.
王宏志的《洪承畴传》修订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他写传,对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助于读者了解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以及了解他在明清之交真实的历史地位,还洪承畴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8.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有一位是新闻工作者,他就是《经济日报》记者部主任庹震。本刊特约《经济日报》记者郑波写了一篇人物通讯《新闻脑子》,介绍庹震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9.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10.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同志三十八年前为纪念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三百周年而写的历史名著。自姚雪垠同志对《甲申三百年祭》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他在一九八一年《文汇月  相似文献   

11.
八、建议《中图法》增加UDC式的组配成分是错误的《探索》是作者为了《中图法》在修订第三版时建议增加组配成分而写的。他建议的所谓“增加组配成分”,从以上的评论来看,指的是UDC式的组合成分。他所用的概念“(如《国际十进分类法》中的辅助符号)还可以前置,插入或轮排”(按UDC没有轮排的说法),所举的例,如《英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他以办报写政论开始了他的早期革命实践。诸如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写作并发表了大量尖锐犀利的述评性短论。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办并主编《政治周报》,从第一期起,就设有短论专栏《反攻》,亲自撰写了一些犀利明快、有的放矢的短评。随后,在他长期领导我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还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其中有长篇的报刊评论,也有不少短小精悍的短论,在评论史  相似文献   

13.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知识分子,是一些特殊人物。他们有激动不安的灵魂,有敏锐的感觉神经,尤其对社会中暴露出来的弊端,有着异乎寻常的感受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徐震(公今度)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解放初,他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留校,开始在校刊用丁艾的笔名写杂文,而后就在《新民晚报》的副刊《繁花》和《红雨》上发表,得到了著名杂文家林放的鼓励。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每周至少一篇,仅两三年的时间,就发表杂文100多篇。1966年“文革”一开始,他就因为写了“三家村”式的“黑文”,而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汛“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张,反对写一串或一堆事例,因为不如此人物通讯就短不下来,长风就刹不住。认为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空言无力,还是举正拿在手边翻阅的《旧唐书》中的《白孝德传》全文为例。白孝德,安西胡人也,骁悍有胆力。乾元中,事李光弼为偏裨。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铁骑  相似文献   

15.
怎样运用人物语言?这是写好通讯、特写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原《人民日报》记者、曾被丁玲誉为“非常会写文章的作家”白夜同志,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颇有点艺术路数,其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握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同一性,以强化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龄层次、职业特点、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些在白夜的通讯、特写中,在他的1981~1986年陆续出版的《剪影》、《侧影》、《留影》、《掠影》四个散文特写集以及长篇报告文学《天桥》中,都有好多典型事例、毋须繁琐赘述。值得提及的是,他运用人物语言,不仅在人物语言本身上下功夫,而且还在人物语言之外的叙述语言上花力气,这是颇有独到眼光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全球电影金像奖和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授予了一部人物传记式电影《美丽心灵》。影片改编自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获奖作品《美丽心灵》,讲述的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创始人纳什的传奇人生。纳什,一个天才人物,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在博弈理论方面的巨大发现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纳什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为精神分裂症所困扰,(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居然相信苏联人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给他发“密码信息”。他麻烦缠身,有一次竟然因为在男洗手间“不恰当地”暴露了自己的身体被逮捕,而且跟某个女人有了私生子。)在历经苦痛的人生里,纳什一方面在运  相似文献   

17.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18.
寻找历史的诗情──资深新闻编辑萧关鸿的《情 话》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开卷首篇,就是做书名的《情话》,讲的是刘海粟与夏伊乔的情爱沧桑。在卷一中有《刘海粟与徐悲鸿》、《巴金与他的编辑》、《寻找张爱玲》、《最后的苏青》诸篇,在当时媒体刊出时,就令人注目,所写之人其述之事富有新闻性。卷二的三篇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个人们关注的人物庄则栋,写得真实可信,准确无误。卷三写一个女人崇拜天才的心路历程,题日《痴情》,把主人公贝蒂娜写得活龙活现,在他浓重的笔触中见到了历史沧桑。全书插图和照片也选得别有新意。一…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实用新闻写作手册》 贾刚为所著《实用新闻写作手册》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怎样采访好新闻,怎样写消息、评论、记者述评等。新书架  相似文献   

20.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