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诗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诗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19):189-191
本文追溯干谒行为的历史和其在唐代蔚然成风的原因,阐释了干谒行为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较为详细而客观地分析了干谒行为孕育了干谒诗的产生,干谒行卷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李白、孟浩然、杜甫干谒诗主题思想的分析,分别揭示干谒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及他们各自对功名所持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唐代干谒诗的功利性,以窥见唐代铨选人才的全貌。本文以对比方法揭示三位诗人干谒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三位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干谒诗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期间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人创作干谒诗的动机、干谒诗的内容结构、干谒诗对杜甫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究干谒诗中的隐含意蕴,有助于我们对干谒诗的理解以及对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考察李白的干谒行迹入手,归结出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从中看李白一生干谒的原因,从而得出李白的干谒诗在自喻和结尾上的特点,以及李白在精神上平交王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干谒诗是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的的一种方式。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在他的干谒诗中所构建的自我形象可以分为"天纵英才"、"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者"三类。  相似文献   

6.
干谒行为在唐代公开而盛行,士子们为求得达官显贵的赏识、援引、擢拔、揄扬而投献诗文,表明汲汲进用、经世致用的抱负,从中呈现出多样的干谒心态、折射出人格的复杂性,这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值得我们分析。  相似文献   

7.
"干谒"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就是求人之诗,又称为"温卷"、"行卷"。它是指应考的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或得到社会名  相似文献   

8.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9.
李白和高适     
李白和高适[日]笕文生李白(701~762)和高适(700~765)、杜甫(712~770)一起于天宝三载(774)夏秋漫游于梁宋间,是人们都知道的。杜甫到了晚年,怀念往事,经常在诗里吟咏这次交游。可是在李白的诗集里,却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回顾当时情形...  相似文献   

10.
孙琴安 《中文自修》2023,(20):33-36
<正>暑假期间,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爆全国。在电影中,我们见到了年轻时的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他们生动的日常生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唐代还有许多著名诗人,他们大多少年成名,本期栏目,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番。唐代以诗取士,选拔人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繁荣昌盛。为了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有所作为,许多家庭很早就教育孩子读诗学诗,不少孩子从小就能写得一手好诗,展示了这方面的才华,并以诗而得名,凭诗而跻身社会、大展宏图。  相似文献   

11.
对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四篇干谒文进行论述,并提出“干谒文张扬了李白的个性,显露出一代诗仙的英风豪气,充分展示出其豪放不羁、傲岸自负的个性特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趣味问答     
李白被称为李十二,韩愈被称为韩十八,“十三”和“十八”指的是什么排行?翻开唐代的诗文集,随处可见人名中的数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储光羲《答王十三维》、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皇甫冉《送柳八员外赴江西》、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白居易《与元九书》等等。  相似文献   

13.
长安三万里     
<正>剧情简介唐代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边境,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首都长安极其危险,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等人的往事。在高适的回忆中,他曾三回梁园、三上黄鹤楼、三入长安、二下扬州,在一次次的前往或离去中他见证了李白、杜甫、李龟年、哥舒翰等唐代群贤各自的人生转折,以及潼关之战、安史之乱等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正> 杜甫一生有无“干谒”?若有,当该怎样认识?这关系到诗人的思想和人格评价,值得进一步探究。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以肖涤非为代表,承袭清人仇兆鳌的“公深耻而不屑干”的观点,认为杜甫与干谒是沾不上边的。他在注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独耻事干谒”一句时说:“是说从事钻营为可耻。用一‘独’字便见得从事干谒之流,天下皆是。”又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专列“关于  相似文献   

15.
干谒之风在唐代的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及士人的心理风貌有密切关系。而相对于科场应试文来说,唐代干谒文章又表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特点。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管理方式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相似文献   

17.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02-104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它的干谒功能也被凸显出来.在文人用以干谒的赠诗中,流露出深沉敏感的寒士心态.  相似文献   

18.
盛唐诗人高适在《赠杜二拾遗》诗中写道:“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称赞大诗人杜甫经常探讨诗歌创作。其实,高适本人也很爱好讨论诗艺,他的诗文作品里就有不少谈诗片断,反映了他的诗歌美学见解。本文把分散在高适诗文中谈诗的言论,予以整理、归纳,并作一些述评,以期读者们对于这位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的诗歌理论观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这两句诗,出自高适的《同崔员外基毋潛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人形象地表道了他对于诗歌创作起因的认识:秋天傍晚晴丽的景色激动了  相似文献   

19.
张进 《考试周刊》2012,(21):17-18
唐人咏药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通过选取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咏药诗,论述了唐代诗人与药相关的生活片段及精神世界,展示了唐代诗人特殊生活方式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0.
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谒活动不仅影响着唐代文人的风神气质和唐代文学的品格境界,而且还有效地影响着文学传播这一文学本体发展之外的层面。干谒本身是一种功利性和自觉性很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干谒活动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凭借物时,一种特定的文学传播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孕育了多向性和多层次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