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光初年,阮元督粤后,倡办书院,选拔人才,刊刻典籍,振兴地方文教,促进了广州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私塾教育较为普及,西学渐入人心,各级书院大量兴建,科举人才不断涌现,广州崛起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和文化中心。其中,大量报刊、书籍的刊刻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晚清广州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后,十分注重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培养各类人才,其中,恢复创办沈阳萃升书院就是张学良发展国学、繁荣学术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3.
1888年创建于广州的岭南大学(时称格致书院)作为近代中国曾经存在的十六所教会大学之一,为中国近代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在其存在的六十四载(1888-1952)光阴中,岭南大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鲜明的办学特色活跃于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上,并闪耀着熠熠光辉.与国内其他教会学校,特别是其他高等学校相比,岭南大学有许多创新之举,如最早收回办学自主权(1927),最先实现男女同校等.  相似文献   

4.
唐细英  谢玲 《兰台世界》2012,(28):60-61
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的一个特点.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北宋后书院发展成为一种读书、讲学新的教育组织,它的目的在于自由研究学问、讲求身心修养,是理学家或者学者讲学之所.明清时期,书院几乎遍及各省通都大邑,以至穷乡僻壤,这一时期出现了古代比较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有名的书院.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重要的汉学家.他是新教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经美国纽约到达广州,因清廷禁止传教,只得在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做译员.马礼逊早年在伦敦师从华侨学过初级汉语,到广州后受外交官多马·斯多东影响,继续悉心钻研汉语,水平益增.不仅能用汉语翻译<圣经>,还编撰了六卷本的<华英词典>,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设立印书馆,创立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他为汉语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伊川书院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渊源及二程尤其是程颐以伊川书院为依托不遗余力的培养理学人才的动人事迹,介绍了程门得意弟子的重要活动和伊川书院现存的重要碑刻,为进一步研究伊川书院及二程理学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究英华书院中的一些编译作品,重点对英华书院对我国近代编译事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性阐释英华书院对我国培养编译人才、创立近代华文报刊以及创建编译出版机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玉婷 《兰台世界》2020,(2):139-142
由清代提督杨玉科宅邸改建而成的西云书院,清代以来即为滇西著名学堂。该书院初建本是清政府对迤西地区的文教传播手段,后弦歌不辍,培养了不少学者人才;院内教学管理严格有序,具体涉及到人事管理、经费管理、师生交往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而该书院也作为白族文化的缩影和地区人才培养的平台,见证了清代白族地区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英华书院中的一些编译作品,重点对英华书院对我国近代编译事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性阐释英华书院对我国培养编译人才、创立近代华文报刊以及创建编译出版机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寂静的书院     
麻阳,锦江;兰里,书院. 自古英雄出草莽,寒门未必无丈夫.那位先是农家儿郎后是明末老臣的人就是史称"怪臣"的满朝荐.有关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逸趣,不管正说戏说甚至传说,都流传市井,妇孺皆知.如今,他与一座书院连在一起,名字刻在一块石碑上--满朝荐书院.  相似文献   

11.
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省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如林则徐、张际亮等人才。鳌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讲学、教学管理、经费使用方面都有典型性。特别是它秉承中国古代书院藏书、刻书的传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清代书院藏书、刻书方面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2.
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省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如林则徐、张际亮等人才。鳌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讲学、教学管理、经费使用方面都有典型性。特别是它秉承中国古代书院藏书、刻书的传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是清代书院藏书、刻书方面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自唐至清,书院在中国古代存在时间达千余年之久.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鼎盛时期,其书院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规章制度之严密以及学术成就之突出,均是前代书院所无法比拟的,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书院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书院,晚清西学书院.各类型书院均极为重视道德教育,其长期积累的一些有益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古代书院的藏书事业及其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场所,藏书是书院与生俱来的一种追求。书院的藏书目的是为院内师生及其相关学者服务,所以藏以致用,在从唐至清末千余年的历史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与官府、私人、寺院藏书有所区别的一个体系。书院的藏书事业在保存社会文化遗产、培养学术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常州府地方教育发达,独立于官学之外的书院数量位居江苏省首位.其家族书院有龙溪盛氏家族的人范书院.在清代文教政策的背景下,书院不可避免地有科举化的色彩.龙溪盛氏家族的人范书院也是如此.从书院创设的目的、家族成员尚文重教的追求、“读书田”的捐置与筹措、对肄业书院的生徒的考课和义庄规条的规定诸角度,可以看出盛氏家族人范书院已是科举的附庸.  相似文献   

16.
白鹿洞书院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它有着颇具实力的师资,求知若渴的生徒;有完整的教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曾为封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世界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白鹿洞书院环境优美,山石碑刻、松声泉韵无不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莫问无空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同”,白鹿洞书院正是以这样的独立精神和超逸…  相似文献   

17.
黄维  王燕 《新闻天地》2011,(6):14-16
【红色档案】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它占地面积6549平方米,建筑面积3907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720年),清同治年间(1867年)迁建现址,清朝末年实行"新政",改革教育制度,废除了科举制,1902年,天岳书院改为平江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平江高等学堂。解放后,改为平江第一中学,直到1985年,该校迁出。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了震撼全国的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平江起义是我党我军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又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如今,天岳书院已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2014,(11):3-3
林森(一八六八一一九四三),字子超,号长仁,晚年别署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人。美国教会鹤龄英华书院毕业。同盟会会员。曾在台北电报局、上海江海关、九江海关等处任职员。辛亥革命时参加九江起义,后历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北京国会参议院委员长、广州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部长、广州国会参议院议长、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对知识的重视,书院快速发展.而书院为讲会、训诂、考据、校勘、考课、研习,都不能离开藏书,各个书院都有或多或少的藏书,规模较大的书院还专门建有藏书楼.于是,明清两朝的书院图书馆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代开封乃河南省会置所,拥有众多的书院文化教育机构,其中以大梁书院、彝山书院、明道书院等最为著名.这些书院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等比较先进,颇具特色,对清代开封的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