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教师教育协同治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治理主体协同能力不足、协同治理结构制度保障不济、协同治理过程实践效能不佳、协同治理文化推力不足等困境。界定教师教育协同治理理论内涵及特征原则,重构教师教育主体价值共识,激发主体协同动力;优化管理程序,提升主体协同能力;完善制度结构,厘清协同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搭建统筹管理平台,优化教师教育治理实践过程;增强协调沟通,厚植包容信任的治理文化,以期推进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教育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善治,即"好治理";最终目标是"好教育",即建立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教育新格局。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是推进教育治理的关键,其核心是通过分权和集权两种方式调整优化共治主体的权责关系,解决教育管理中社会参与不够、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政府宏观管理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存在现实困境:教育立法尚不能满足教育治理及其制度创新的需求,难以给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保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教育治理者的角色转换尚未完成,教育领域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缺乏;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公民有序参与教育治理的能力和动力不足。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推进: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大力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以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关键,提升政府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地位,提高学校自主治理能力;确立多元主体在教育治理中的地位和权利,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应用。要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的实现,首先必须科学地把握和分析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其次,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是一个教育价值导向调整优先于教育治理技术革新的过程,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需要价值引领;最后,如何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多元主体,通过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彼此联动的方式共同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理顺县乡关系是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历经70余年的变革,中国县乡关系在发展的初构、再构、重构、优构四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特征:县权下乡、县社一体、简县扩乡、县乡平衡,它是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两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演进逻辑看,国家结构形式是县乡关系演进的制度基础,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是县乡关系调整的主要动力,财政关系调整是县乡关系变革的主要途径,制度化分权是县乡关系发展的主要手段。当前县乡关系还存在着职能配置的低精准性、权责分配的不均衡性、条块关系的结构性紧张、制度化分权的弱规范性等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理顺县乡关系,不能盲目仿照西方模式,要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通过提高职能配置精准性、优化权责分配均衡性、调适条块之间的张力、深化制度化分权改革来完善政府职能体系,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关乎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下,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亟需关注三个核心议题,即推进基础教育公平、释放基础教育活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加速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在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进育人方式转型、加快教育数字化变革、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重点考量。  相似文献   

7.
教育治理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已受到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出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推进教育健康发展、良性运行。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治理结构及经验,研究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从治理视角下进一步探讨我国教育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本质上讲,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传统教育治理观向现代教育治理观的转变过程。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点是引入社会参与治理机制以突破行政中心主义桎梏;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激发社会参与治理热情,提升治理的有效性。未来,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矩阵式治理结构,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要构建一种良性的治理文化,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创造性主体,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教育发展的福祉。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以治理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路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本质是教育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有效行使。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手段、教育治理对象、教育治理效能等要素结构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参与、治理手段更加强调依法治教、治理对象更加强调主体自治、治理实施更加强调内在自觉。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深化党在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建设;加快教育立法、修法,深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纵横向权力配置,重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教育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适切性、科学性;深化教育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0.
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在推动整体教育治理转型、提升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教育机制所触发的“路径依赖”仍存在较强的制约作用,突出表现为治理角色内卷化、治理责权碎片化、治理方式单一化、治理生态复杂化,对县域教育治理转型提出严峻挑战。为此,要创新县域教育治理新路径,需要遵循整合与协同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转变治理方式、完善治理机制、优化治理生态,从而促进县域教育治理的有序转型。  相似文献   

11.
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归属到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综合范畴。教育治理现代化涵括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主旨为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度障碍、利益冲突、权力矛盾等从而实现教育强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论特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政治学,依据教育规律和国情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有的教育治理模式。正确认识与推动中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确立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优先地位;厘定和阐明它的基本问题域,即为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法与过程和治理评价等要素及其关联。  相似文献   

12.
费红辉  吴进 《成人教育》2022,44(3):20-25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社区教育是城镇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力助推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然层面的价值引领,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主动作为的实然依据和必然趋势。一方面,社区教育从组织、群体、个体、社会层面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管理与共治,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融入社区治理,拓展和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进而使社区教育更加契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区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通过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强化依法行政职能,加大法治政府建设力度;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教育公共性,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西方教育治理,在理论上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主导框架,强调价值共识、多元主体参与;在政策上偏向管理主义;在实践上采取分散化治理模式,强调自治、竞争、参与、评价和问责。中国教育治理,在理论上以中国式科层制理论为主导框架,强调整体利益、协同合作;在政策上偏向共同体主义;在实践上强调法治、公平、协调与认同。制度、文化和情境是导致中西语境中教育治理理论、政策与实践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教育治理话语的建构不仅在于解释教育世界,而且也在于改造教育世界,从而服务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中西教育治理话语对实践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与能动性,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教育已从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治理发展,但我国公民参与教育公共治理还需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社会组织培育、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作出努力.为此,应合理定位治理主体角色;用法律法规作保障,促进教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明确公民权责观,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治理结构是公共教育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及其相互关系,治理结构改革是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复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强调管控、治理手段与工具缺少弹性等四个方面。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县域义务教育治理陷入政府治理负担日益增加、治理的效率难以提高、治理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回应性严重滞后、社会满意度低等困境。多元参与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善治和义务教育公共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复杂情境下义务教育治理和培养公共善的需要。多元参与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方式的合作协商和治理工具多样化。实现多元参与需要义务教育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合作网络的结构转型,因此需要治理理念和目标的转向、重新认识治理权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7.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是现代教育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区县一级政府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治理主体,其职能范围和作用方式对于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尤为关键.以北京市X区为个案,分析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发挥,梳理和总结当前区县教育行政职能行使的现状,发现教育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管理部门间权责界限不清、交叉重复;管理过细过多;教育行政角色错位;治理方式和治理工具过于单一等问题.要真正给学校松绑,需要转变政府教育治理理念,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依法治校,规范政府教育行政职能;压缩和整合教育行政内部功能和机构,为学校减负;改革政府教育治理方式,创新使用治理工具;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治理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回顾概念衍生,把握治理核心要义及其应用领域;观其理论演变,汲取思想内核、发展动态和工具方法;概览教育治理研究,历经政府、市场或更迭交替或共同协作之规律变化,不同政体下出现种种有益探索,但体制改革、权利划分、公平效率等问题弥久难决。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亦面临一系列重大滞障,尚缺乏治理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研究,需要我们以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为重点,围绕组织结构设置、权责机制建设、工具方法运用和指标体系设计深入思考,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框架,拓展治理理论应用范围,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有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治理体系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参与教育治理的各方进行建立关系的一种过程,现代化是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本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增进和实现参与教育治理各方(政府、社会、学校)之间关系"现代性"的过程。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以教育治理体系内涵为出发点,从分析教育治理体系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角度,来探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从而为系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决定,乡村治理具体到社区层面,自然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全体成员、价值追求与乡村治理相契合、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可见社区教育与乡村治理有着内在契合性。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三大困境:主体缺位、组织弱化、文化缺失,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推进组织健康发展以及挖掘乡村治理文化的教育价值等途径充分发挥其治理功能,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