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星期天,妈妈带笛笛去公园玩。笛笛和妈妈走着走着,突然(tūrán),笛笛看到了玩具。他对妈妈说:“妈妈,我去玩一会儿玩具。”妈妈说:“好吧!”接着又说:“孩子,我去给你买瓶(píng)水。”笛笛说:“好吧!”他就玩去了。笛笛玩够了,却找不到妈妈。“咦(yí),妈妈到哪(n  相似文献   

2.
你猜,我学谁     
介叮叮当!叮叮当!”—我帮叔叔盖楼房。“嘀铃铃!嘀铃铃!”—我给阿姨去送信。“笛笛呜!笛笛呜!”—我送小朋友上北京。 “冬冬锵!冬冬锵!”—我为“观众”把歌唱。你猜,我学谁@张光昌~~  相似文献   

3.
去年6月,我乔迁新居,新的住地不通公交车,我决定买一辆单车代步。一位朋友提醒道:“买辆旧的吧,现在旧车市场生意可火了!”我说:“干嘛要旧的!骑着歪歪扭扭的多没劲。”干挑万选,我从专卖店挑了一辆深圳产的“阿米尼”,崭新的银灰色变速车,轻轻一蹬,快如行云流水,我每天出门的心情也像在飞。几天后,一位同事调侃我说:“早上喊你你不应,追你追不上,不  相似文献   

4.
蹬小车     
爸爸给小胖买来了一辆小自行车,小车后面还有两一小轮子。那天,小胖在院子里蹬小车,跑得好快啊!“吧嗒”一声,小车撞翻了张奶奶家门口的畚箕,畚箕里的垃圾到了地。可是,小胖还是飞快地蹬啊蹬。忽然,小车一下子撞上了王爷爷的花台,撞翻了三个花盆,小胖掉过车头,又飞快地蹬了起来。 玲玲跑来了。小胖问她:“玲玲,你会骑自行车吗!” 玲玲说:“会呀,可我有点儿害怕,蹬得不太快。” “来,我让你骑!”小胖跨下车挺神气地说,“别  相似文献   

5.
先前睡我下铺那位,因为受不了我老是蹬床板,搬走了。 木可自愿搬到那个被“世人”抛弃的床位,并允许我蹬床板。  相似文献   

6.
有那么一位老人,从74岁开始,靠蹬三轮车攒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赚5角钱计算,十多年来,为了支教这个信念,老人奉献了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老人说:“钱有多少,没有数,我挣的也没有数,我捐的也没有数,不吃不喝,我也得支教。”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天津人,感动了中国数亿人。这位令人尊重的老人就是白芳礼。他生于1913年,祖辈贫寒,他从小没念过书,13岁那年,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天津,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解放后,白芳礼成为一名运输工…  相似文献   

7.
那一年,寒风刺骨,满脸稚气的我第一次结识了自考。从那天起,我的生活过得更充实了,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灯成了我朝夕相处的伴侣。“蹬、蹬、蹬”的脚步声第一个打破楼道的宁静;“嗖、嗖、嗖”的身影箭一般飞入教室。望着满天星辉,最明亮的那颗星总会和我窃窃私语,它给我不竭的学习动力;看着旭日东升,温暖的阳光常常对我默默鼓励,她给我奋斗的激情。分分秒秒过去,日日夜夜交替,我的付出换来了一份份欣喜,那成绩单雪花般飘然而至,  相似文献   

8.
叔叔的口笛     
每当我走上那三尺讲台,在黑白之间看那一双双焦润的眼睛时,我不由得想起叔叔的口笛。叔叔从六十年代初便在家乡那所村办小学任教。去年,拥有三十七年工龄的叔叔退休了。那只口笛一直伴着叔叔,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那是过粮食关的时期,叔叔一个人用嘴当钟大吃力,就根据山里人吹“树叶”的原理,自己用泥土做了只日笛,然后放在砖瓦窑子里烧成的。吹起来“吁——吁——”的。与学生约定,吹两声下课,吹三声是上课。从此山里多了一种“乐音”,同学们听到“哨”音后也自觉多了。文革时叔叔差点连命都丢了却把那个口笛保存了下来.一直沿用…  相似文献   

9.
游戏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班)目的:练习说连贯的句子:从……来,到……去。准备:玩具汽车头一个,硬纸制作,可以挂在脖子上;车票若干。玩法:请一名幼儿当汽车司机(把车头挂在胸前)。司机:“笛笛笛,汽车要开啦,谁上车?”幼儿甲:“我上车。”司机:“你从哪里来?”幼儿甲:“我从杭州来。”司机:“要到哪里去?”幼儿甲:“要到北京去。”全体幼儿:“请你快上车。”甲幼儿上车,做一投币动作,按顺序站在司机后面。乘客满了(可规定人数),司机宣布开车。司机带着乘车人跑一圈,说:“到站了,请下车”乘客们就回原位,游  相似文献   

10.
“笛——笛”,我掏出手机,是女儿发来的短讯:爸,你不漂亮的、个儿不高的又不会吹乎的(这是我对她的评价)女儿经过激烈的竞争,被学生会录取了。这是一;其二今天海报出得不错,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其三,口语考试亦不赖。你开心吗?哈哈,谢谢。你的傻菲。我乐了,这傻“小子”!不是女儿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兴趣小组活动课上,作为班主任的我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你想听悦耳的鸟鸣声吗?”教师拿出一支事先做好的鸟笛,吹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后,好奇心油然而生。“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下,做一支小小的鸟笛,让动听的鸟鸣声陪伴着你我。”于是,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成群结队,个个动手动脑,玩得投入,  相似文献   

12.
雷虹 《四川教育》2002,(11):15-15
一节体育课上,我讲解、示范了立定跳远的要领后,让同学们进行尝试练习。突然,整齐的队伍乱了起来。只见一个男孩趴在地上,用手戳一只大青蛙。青蛙一跳一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灵机一动:青蛙跳远蹬地不是和立定跳远的蹬地动作一样吗?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谁能说出青蛙是怎样起跳的吗?”“前双腿是弯曲的。”王强第一个兴奋地喊到。“它起跳时后腿非常有力。”另一个同学补充到。“很好,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身体哪些部分用力的?”我又问。“是前脚掌用力,而且它身体全部展开了。”于是,我引导学生:“立定…  相似文献   

13.
    
风携着钢针,向我衣领内直窜。我那悲戚的心,在冷风冷雨里又添了几分伤痛。“……愁肠已断无由酬,酒未到,先成泪”,我低吟着火笛教给我的范仲淹的《御街行》,盈眶泪水的迷濛中闪现出了一团跳跃的火:身着艳丽红装,齐肩的短发蓬松乌亮。哦,火笛,火笛! 她中道转学来我们班,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爱笑,可以说是成天笑不离脸。她的笑,像火般灿  相似文献   

14.
一张膏药     
嘟嘟——黎黎和苹苹多忙呀,他俩踏着小三轮车,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正在装运“货物”呢! “砖来了,嘟嘟——”黎黎拾了几块砖头,放在车子里,一边蹬车一边喊。“木头来了,嘟嘟——”苹苹拾起一根小木棍,搁在车子上,蹬起了三轮车。蹬呀,蹬呀,看谁快!  相似文献   

15.
我成功了     
我是这样开始学骑自行车的:开始,爸爸让我坐在自行车上,扶着把,他站在车后面,扶着后座,让我用脚蹬。我两脚用力一蹬,车不仅没往前走,反倒震了一下。爸爸耐心地告诉我:“两只脚不能一起蹬,要一只脚踩下去后,另一只脚再往下踩。”我似懂非懂地回答:“噢,知道了!”我又重新回到车座上,试了试,车真走起来了!我高兴极了,不知不觉中,两只手松开了把,高举在了头上。我刚想欢呼,可这时,车马上倒了。幸好我的两只手及时撑住了地,这才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手只是被蹭破了点皮。我成功了$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小学六(1)班@丛蓉…  相似文献   

16.
作家李锐和蒋韵的女儿笛安新出小说《西决》,苏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后,发现笛安给了我一次享受小说的机会。我被笛安的叙述方法和叙述姿态吸引了。容易引起误解的恰恰在于叙述.《西决》却写得生机勃勃,是一篇几乎不着语言痕迹的小说,年轻的笛安的叙述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料,甚至超出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不少精彩的杂技表演吧?空中飞人,口吐烈火,人蛇共舞……多么惊心动魄啊!可你们见过有趣的昆虫杂技吗?蚱蜢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表演家”。傍晚,我和伙伴们在草丛中玩,发现了一只大个儿的蚱蜢“先生”。它身披绿色盔甲,站在一棵狗尾巴草上,昂首挺胸,两根触须高高地竖起,还不时地转动着。微风中,它看见两米外有一根草茎在晃动。它蹬了蹬双腿,轻轻一跳,稳稳地落在了草茎上,用一只又细又长的脚钩住草茎,头朝下,脚朝上,上下晃动,仿佛是在甩单杠,又仿佛是在荡秋千。这时,它又伸出了一只脚钩住草茎,另一只脚便缩了回去。就这…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上)》2009,(13):159-159
笛安,是作家李锐和蒋韵的女儿,之前已经出版多部青春文学作品。日前,笛安的新作《西决》引起了热烈的阅读潮流,出版之后更是立刻成为排行榜上的热门畅销书。著名作家苏童在谈到《西决》时表示:我有意外,所有的意外都很美好。首先,我无法给这部小说归类,它当然不是我想象中的“80后”作品,也不是改头换面的“家族”小说,似乎也不是什么“成长”小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点程度上的迷惘,迷惘在于我自身的阅读感受,我一时无法判断我是怎么被这个年轻人的小说所吸引的,《西决》明显不是追求“好看”的小说,但我读得不忍放手,  相似文献   

19.
我和多数独生子女一样,是一个有点自私的孩子。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关心别人,注意与人合作,才能和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但我总觉得关心别人不如被别人关心舒服,所以就是不愿关心他人。有一天,妈妈带我去玩跷跷板,你上我下地玩得特别高兴。玩了一会儿,突然妈妈压下去再也不用力蹬地了,把我跷在上面下不来。我很着急,让妈妈快蹬地,妈妈只是笑,也不动。我不高兴了,说:“妈妈,把我放下来,我在上面多难受呀!”妈妈用力一蹬,她上去了,我又下来了。就这样,我们又愉快地玩起来,我玩得满头大汗。妈妈很长时间没陪我这么玩了。累了,我们在凉亭休息。妈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证敦煌壁画中的横笛,并非所谓“义觜笛”或“异形笛”,而应是“蝉折之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