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怒江大峡谷旅游环境的脆弱性、峡谷独特的旅游特色,分析怒江大峡谷的旅游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扰动产生的综合效应,认为应把旅游资源环境评估作为旅游景区开发的必经环节;提出了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超旅游环境负荷量的旅游接待给旅游地区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体污染、土壤板结、空气严重污染,生态多样性的破坏及动植物种群和数量的减少。旅游开发的种种迹象表明旅游干预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为了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以张家界旅游开发,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作为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文化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西北干旱旅游景观区由于经济落后和区位条件较差,决定其旅游业持续发展必走生态旅游之路。同时该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本在对西北干旱旅游景观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干旱旅游景观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即: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加快形成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景观区;提高地方居民的参与程度;确定其生态旅游目标市场,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促销;确定生态旅游景观区的生态容量,切实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伏牛山区县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县域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县域差距大,但发展速度快且不断深入,旅游开发模式不断创新.然而,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观念,县际行政分割严重,结果导致旅游产品雷同、旅游市场竞争无序、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制约了各县旅游业的发展.在分析伏牛山区县域旅游开发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伏牛山区县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四种可选模式,即生态补偿模式、环境教育模式、社区参与模式和县际联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岘山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岘山森林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生态文化休闲需要的迫切要求;是提升襄樊城市形象,有效保护襄城南部山体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位,为襄樊经济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岘山开发是实现襄樊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必由之路,是丰富襄樊市区域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战略转型的重大选择。  相似文献   

6.
旅游生态安全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近年来由于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景区对旅游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问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引发了旅游开发与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旅游生态安全的问题,制约了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前人对生态安全研究为基础,针对山西省旅游发展中及其景区出现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旅游开发中景区旅游生态安全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区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福州环城游憩带的快速发展相比,福州市区旅游发展相对比较慢。通过对福州八县旅游市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八县旅游市场开发是福州市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军,作者提出重视八县旅游市场开发、采取有步聚分阶段开发策略、结合八县旅游市场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改善福州市区旅游景点形象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等对策开发八县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北川县五龙寨和理县桃坪羌寨的村寨旅游发展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即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余华  林妙花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1):72-76,88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分析福安市区域人地关系特征,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阐述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人地关系原因,提出福安市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以期为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使畲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谈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性,旅游业对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加强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包括实行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建立并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出台以各种手段保护环境的法规等,可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区”范围及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加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民族自治区发展的重点 ,依据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人文等状况 ,将西部区划分为远西部和近西部两个部分。这种划分 ,可以进一步明确近西部区和远西部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关系 ,可以按照实际情形 ,确立农业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模式 ,从而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结合优越的地理区域条件和深厚的龙舟文化积淀,从环鄱区龙舟文化现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形式入手,提出了开发的设想,从而促进环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江西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13.
自从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如何有效地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旅游研究方法的难点。文章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在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2071,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8.6867%;其次是餐饮,为7。4457%;再其次是住宿,为3.544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3963256,生态占用指数为0.5226。旅游发展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压力在旅游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是安全的,但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文章指出了旅游生态足迹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缺陷和测度出现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丽江旅游线路产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区域构成、地形地貌特征、旅游资源特色、合作创建态势等方面介绍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创建现状,阐释了丽江在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了丽江旅游线路产品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构建了“丽江影响”旅游线路产品的空间结构与旅游线路产品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15.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的就是要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向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充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划分作为新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给重庆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分析认为,都市区(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将分别构成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战场、新热点、突破点,在产品定位上应该分别凸显休闲、原生态、高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良好的共生性 ,共同构成可进行产业开发的自然、生态、体育和人文旅游资源 将其产业化发展并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从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着笔 ,分析其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 ,以培育湘西新的产业门类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发展旅游经济 ,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9.
旅游已成为当今许多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城市旅游渐热的梅州市梅江区为例,利用GIS和RS相关技术,根据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特征,运用DEM模型和TM影像,对研究区的坡度、坡向、相对高层和归一化指数(NDVI)等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梅州市梅江区城市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梅江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适宜度较好,适宜旅游开发。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从选址、生态容量的确定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和探讨对梅江区城市旅游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北干旱区旅游景观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干旱区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但旅游景观区位条件有待改善。本文通过分析该区旅游景观的资源、区位和客源条件 ,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开发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