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好课标准的议论犹如“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有人说课堂教学是科学,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好课应该是可以效仿的;有人说课堂教学是艺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呈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个性,因为每节课的对象或其状态、情境等因素都不可能相同,因而好课是不能复制的。新课改的推行,产生了教育视点的多元,新理论、新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各路方家言之凿凿,各有所标。而身在基层的教师面对充耳的杂音、迷眼的乱花无所适从,犹似邯郸学步,新套路没能学会,旧招式却已荒疏。其实各种关于好课的论述皆有合理的要素,但因视角、经验、主张的不同而不免有所局限,甚至狭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关于好课标准的议论犹如“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有人说课堂教学是科学,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好课应该是可以效仿的;有人说课堂教学是艺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呈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个性,因为每节课的对象或其状态、情境等因素都不可能相同,因而好课是不能复制的。新课改的推行,产生了教育视点的多元,新理论、新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各路方家言之凿凿,各有所标。而身在基层的教师面对充耳的杂音、迷眼的乱花无所适从,犹似邯郸学步,新套路没能学会,旧招式却已荒疏。其实各种关于好课的论…  相似文献   

3.
写教案是比较辛苦的.于是有人提出要革教案的“命”;有人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于是反对;还有人取折中观点,说应该扬弃而不是“革命”。那么,教案该不该“革命”.能不能“革命”?  相似文献   

4.
好课没有固定标准。对不同的课(如比赛课、常态课、公开课等)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人说,好课是能让学生感兴趣、喜欢,能触动学生思维灵感,让学生有所思的课;有人说,好课就是深入浅出、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的课;有人说,好课可以不是完美的课,但一定是有特色的课。可见,对好课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观阅了众多的评优课和研...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教材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什么是一堂好课,是大家探讨最多的话题,有人说,一堂好课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好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有人说,好课是追求学生收获的,如同农民没有收获的耕耘是徒劳的一样,学生没有收获的课是失败的,收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有人说,一堂好课不仅是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课,教师不但能答疑,而且还能启疑,能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还有人说,一堂好课,学生应当觉得轻松,感到兴奋,感到自信,好课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满足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相似文献   

6.
李颖利 《辽宁教育》2007,(7):119-120
“说课”是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说课”能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也能有效地解决“教”与“研”脱节问题。说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是教者思维的结晶,当教者的理性思考到了一个平台时,说一说课.思路畅通,往往有所顿悟。说课可以检查教学重点、难点.使之了然于心;说课可以检查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都在努力上出好课,都在讨论什么是好课,都在学习好课的标准。可是,关于好课的标准实在太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大都内容丰富,不便记忆,难以在老师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关于“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老师们的头脑中依然是混沌的。笔者以为,上“实”“事”“求”“是”的课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宣武教育》2005,(4):46-46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应该是“实惠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  相似文献   

10.
释“景”     
关于“景”的解释五花八门,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为例:有人将“景”解释为日光;有人说应该通假为“影”,指影子;还有人认为这不是通假字.古代的“影”就写成“景”,应该是“景”同“影”,为影子。究竟该怎样解释?如果从“景”的字形出发,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相似文献   

11.
徐燕 《江苏教育》2005,(2B):31-31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12.
关于Blog,有人认为是个人网站,有人说是个人日记。其实Blog是WeBlog的简称,翻译成“网络日志”.简称“网志”。写网志的人被称为博客(Blogger)。  相似文献   

13.
好课无标准     
常有老师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认为,所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这本是一个伪问题。就某节具体的课而言,好课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无定法。好课要依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也符合本课中陈怡老师所讲的一个哲学原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好课无标准     
常有老师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认为,所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这本是一个伪问题。就某节具体的课而言,好课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无定法。好课要依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也符合本课中陈怡老师所讲的一个哲学原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16.
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师生都应该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对“减负”的生命意义的悟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分析什么是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这一基本问题,也许对“减负”有所启发。一、“负担”:人的生命运动之规限人同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一样,乃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都在一定时间、空间以不同形式运动着,运动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是:人有生命,但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这个“磨”应该是磨细节、磨语言、磨前后左右的贯通照应;这个“磨”也应该是所有教学智慧的结晶。在上《我叫足球》这一课时,我有幸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这几句话的真正涵义。在“磨”的过程中,“自己就像掉进了枯井的驴子,不断地抖落身上的‘泥土’。‘放下’,‘上升’,再‘放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的样例选择、编排及呈现形式、教学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人认为“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就是好课,殊不知离开了高效何谈好课.因此,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说,“大容量、快节奏”的前提是认知总量不超过学生的认知负荷.样例学习的认知负荷理论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负荷,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内在和外在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相关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