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苗族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和民族特征,尤其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但是现今该地区的苗族舞蹈在生存和发展的间隙中,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存在传承后继乏人,现代创编缺乏对苗族舞蹈的民族特性及民族舞蹈内涵的挖掘,记录保存手段落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制约因素.显然,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苗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本文在分析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区。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的音乐和舞蹈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3.
没有文字的贵州远古苗族,用高亢优美的古歌作口传文章,记录了千百年来的历史;将五彩斑斓的彩线写传统文章,手叙着如烟往事的尘迹。古歌、刺绣作为贵州苗族文化口传、手叙的特殊另类文章学,亦是今天贵州原始的、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具有了相当旅游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信巫重鬼的历史文化生态是苗族舞蹈形成、发展的肥沃土壤。在此基础上,苗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即通过和谐的节奏,既表现了雄浑阳刚之美,又表现了传情阴柔之美,既有狰狞严厉的一面,也充满了希望与欢乐。  相似文献   

5.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是研究文化符号的科学,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舞蹈身体语言有着审美表意功能,"舞蹈语言符号"的提出就是研究如何运用舞蹈身体语言表达意义。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文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整体功能和整体意义的载体。文章从舞蹈语言符号、舞蹈文本结合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进行论述,试图揭示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在符号信息生成、保存、传递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共相。  相似文献   

6.
信巫重鬼的历史文化生态是苗族舞蹈形成、发展的肥沃土壤.在此基础上,苗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即通过和谐的节奏,既表现了雄浑阳刚之美,又表现了传情阴柔之美,既有狰狞严厉的一面,也充满了希望与欢乐.  相似文献   

7.
苗族舞蹈在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构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和民族特征。贵州晴隆县苗族"格尼角抓旮"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但该地区格尼角抓旮舞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存在生存空间逐渐缩减,传承出现断层,有人们保护意识逐渐淡化及传承与保护的局限性等。因此,对该舞蹈的传承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具有必要性。影像记录的出现,使格尼角抓旮可以用视频和图片结合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可以通过网络传媒广泛传播。利用影像记录的传播方式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让更多的人关注、保护和传播此文化,引导苗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欧艳君 《教师》2013,(13):27-28
在苗族雄厚璀璨的文化中,苗族鼓舞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苗族祖先在无文字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口传心授留传给子民的一种蕴含着苗族同胞几千年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审美情感的艺术瑰宝。苗族花鼓舞又叫打花鼓,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民间舞蹈。2006年5月20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  相似文献   

9.
鼓藏节是苗族众多节日中规模最为宏大,气氛最为隆重,历史最为长久,参与人数最为众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一个节日,尤其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鼓藏节最具代表性。鼓藏节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农耕生活文化和对祖宗天地崇拜的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0.
苗族,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民族。她的银饰、刺绣、蜡染、铜鼓、芦笙、舞蹈、建筑等审美创造,象一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早已为世所称道。当我读到英华当年的苗族学者罗义群的新著《中国苗族诗学》时,我再次被苗族同胞的又一审美创造——诗歌迷醉了。  相似文献   

11.
坡会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传统的民族节日。芦笙曲和踩堂舞是坡会的主体活动,作为节日期间集中展现的民族艺术,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文化。在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民族节日的审美语境,将其放入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坡会的审美文化及其内在意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静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6):103-104
苗族舞蹈的动律和音乐各具有其独特的风格,把动律和音乐中的鼓点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的舞蹈,它们在苗族人民的生活,及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和谐、融为一体,共同孕育出民族艺术的花朵。  相似文献   

13.
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舞蹈的"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本民族的文化、祭祀仪式、风土人情、节庆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蕴涵着民族的审美,它是民族审美的物化,更是生命力量和内在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浅谈邓肯舞蹈美学思想对现代舞蹈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舞蹈美学的审美特征进行阐述,同时结合了“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美即自然”的舞蹈美学思想,论述了现代舞的发展方向,强调了现代舞做为现代艺术与其它各门类的现代艺术一样,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上均不同于古典艺术。  相似文献   

15.
试论苗族刺绣图案中的文化象征蕴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金砂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19-21,25
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苗族刺绣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审美倾向等一系列的文化信息,体现了苗族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代斗牛分组、拈阄、定时、淘汰制,决胜负;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斗牛,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相似文献   

17.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作为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其民间文化事象都蕴含稻作文化内涵。从侗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稻作生产、民间宗教信仰、稻作审美精神和民间舞蹈的时空意识,可以破解侗族稻作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8.
动律确认:识别民族舞蹈种属之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民族舞蹈的种属 ,是舞蹈审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识别民族舞蹈种属的关键是判断并确认舞蹈动律。只有正确地认知舞蹈的动律 ,才能更好地欣赏舞蹈作品 ,从中得到愉悦。了解民族舞蹈动律的成因 ,首先要分析其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 ,从而认清民族舞蹈动律内核与外现 ,并根据各方面综合因素 ,最终确定民族舞蹈的种属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构成黔西北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黔西北苗族服饰除了可以满足保暖功能之外,也是苗族人民审美理想和追求的外在体现,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曲《铁路修到苗家寨》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唱到今,历经近半个世纪,至今仍在广为传唱。其欢快的节奏、浓郁的民族特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喜爱。《铁路修到苗家寨》真切地见证了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透过这首歌曲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可以窥探苗族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