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让家长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1.成立家校小组,取得家长的支持。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首先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因为这门课程的很多活动需要课前的准备,而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准备起来会有困难,这就需要家长的介入。家长的支持是上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可通过家长会或给家长的一封信、聘请家长当校外辅导员、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等形式,使家长理解思品课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2.家长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好伙伴。我们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为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如,把家长请进课堂,与孩子一道讨论、交流某个话题,共同解决问题。在开展“我的家”活动时,我们事先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校与学生一起活动。学生听着歌曲《可爱的家庭》拍手走入,围成半圆形坐下,然后,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人。当孩子们介绍家中趣事时,家长听得笑眯眯的,还不时帮自己的孩子补充。“在跟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环节,...  相似文献   

2.
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常把家长也捎带上:“孩子成绩这么差,妈妈还涂脂抹粉的”;“你跟你爸爸小时候一样,贪玩厌学”;“作业本上,这么简单的错误,你父母都没发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暂且不论上述说法正确与否。我们必须正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有“长善救失”、“道人之长 ,越道越长”的教育理念。将这种扬学生之长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那会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看到学生的长处 ,每一位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 ,每个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 ;使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 ,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 ,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把这种“扬学生之长”的思想体现到课堂中去 ,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交给学生自主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 ,跟随着教师的主导登堂入室 ,进而自身“修行进取”,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还给学生自主权 ,这就需要老师创设各种学…  相似文献   

4.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开始坚持不懈的“进餐教育”。首先,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孩子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在中国,多数家长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来个“包办代替”。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  相似文献   

6.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应该向家庭教育延伸,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也应该是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辅导员。本人结合教书育人多年的实践工作,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五要五不要”,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一、要给予孩子真爱,不要溺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爱护孩子是普天下父母之心,关键是如何真正地去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孩子为“宝贝”,含在嘴里怕融化,捧在手里怕摔坏,百依百顺,忽视正规教育,或不让孩子受艰苦磨炼,禁锢在家庭“安乐窝”中奉行“捧教育”和“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观念封闭,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8.
"家长进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家长进入到课堂中,进入到自己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去.在这里,我们是从广义上来理解课堂的:课堂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幼儿园环境,它与幼儿生活所接触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相互融通,是一个大课堂,一个大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学生习作难度,还孩子以真实,特构建一种高效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即课上“六步习作教学法”;课下教师精批与略批相结合;周末家长参与作文的评价。学生成为作文习作课的主角,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家长对性健康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6名家长在性健康教育态度上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文化层次较低,性观念比较传统;多数家长不能与自己的孩子坦率地探讨有关性的话题;家长认为性教育的施教主体依次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自己;家长认为开展性教育最好的形式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性教育课、性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