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用户贡献内容(UGC)这一网站模式的普遍应用使得网民就自己的消费体验发表网络点评较之传统的人际口碑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在此背景下,网络点评信息对于信息接受者(即消费者)认知态度和消费意愿的说服效果已越来越突出。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的方法,从消费者态度评价和消费意愿两个层面,研究了网评信息向度、信息需求度、网评信息使用情况及品牌熟悉度等多个变量对网民评论信息的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2.
双路径模型最早由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提出,认为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改变主要受到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影响。本文运用双路径模型研究微博环境下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认为用户对该行为的态度改变受到信息质量(中枢路径)和信源可信度(边缘路径)的影响。鉴于微博的娱乐性和学术信息的严谨性,本文将用户态度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首先基于已有的文献构建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并构建微博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294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且信息质量的影响均大于信源可信度的影响,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进一步显著正向影响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图2。表4。参考文献58。附录1。  相似文献   

3.
从Twitt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twitter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工具与以往传播工具的不同。并以Twitter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后现代网络传播模式中,用户参与信息传播、信息传递"碎片化"导致的内容"碎片化"和受众结构"碎片化",并分析了信源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豆瓣评分在国内作为最大的电影网络评论平台,其平台上有关电影的评论/评分对用户观影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以豆瓣评分为例,期待和感知可信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观影意愿模型。通过网络口碑传播模型构建,其中4个因素通过感知可信度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口碑质量>专业程度>关系强度。有3个因素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关系强度>口碑质量,感知风险性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观影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感知可信度对观影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嵩  汤亚男  陈昊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4):109-118
[目的/意义] 通过社交媒介进行信息转发已成为慈善信息扩散的重要手段,对扩大筹款范围和提高筹款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旨在探讨影响慈善信息转发行为的关键前因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说服传播理论,从信息渠道、信息来源、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内容4个层面厘清影响公众转发态度的前因要素;引入双重态度理论,揭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转发行为的作用差异。通过SC-IAT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相较于外显态度通过作用于转发意愿进而影响转发行为,内隐态度可以直接对转发行为进行预测;外显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联结强度、来源可信度和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内隐态度仅由来源可信度塑造。  相似文献   

6.
网络学术论坛中学术信息资源能否被接受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其可信度的问题,这对于学术信息交流、学术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都十分重要.本文依据网络学术论坛的特点和功能作用两个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通过调查分析论坛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综合归纳了网络学术论坛信息可信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的模糊综合信用评价模型,并对人大经济论坛不同时期的信息可信度进行分析,阐述和演示了该网络学术论坛信息可信度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是评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可信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平台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会影响用户的平台转换意愿,但心理过程机制尚待明确,用户对于隐私“风险-效用”的权衡是否会改变或抵消转换意愿也值得关注。本文对具有移动购物APP使用经验的用户进行数据收集,使用PROCESS模型分析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及其交互项对隐私关注和转换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显著正向影响转换意愿;两者交互项影响转换意愿和隐私关注;隐私关注在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对转换意愿的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明确了“隐私计算-隐私关注-转换意愿”的心理过程机制,证实了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的交互项对转换意愿存在挤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成为很多企业或组织了解用户需求和获取消费行为规律的新渠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到用户的交互意愿对企业有效服务消费者和挖掘消费者需求有重大的意义。[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价值接受模型为基础,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交互意愿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以汽车行业新媒体交互平台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外部变量对新媒体信息交互意愿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感知易用性、感知价值、信息有用性和感知风险。其中,感知易用性、感知价值、信息有用性对交互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交互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在感知价值分析中,社会娱乐性对感知价值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产生负向影响。本研究可以帮助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完善与用户的信息交互功能,对新媒体平台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在线信息搜寻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既有文献对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认定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整体效应值,可为深入理解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提供系统性参考。[方法/过程] 选择影响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的8个前因变量、5个调节变量,纳入104篇研究文献的178个独立效应值进行元分析。[结果/结论] 感知风险(r=0.166)、自我效能(r=0.309)、感知有用性(r=0.509)、感知易用性(r=0.384)、信源可信度(r=0.441)、信息质量(r=0.466)、信息素养(r=0.389)以及焦虑情绪(r=0.244)对用户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搜寻渠道、搜寻场景、受教育程度、身份类别和社会文化会对上述8个变量与在线信息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研究:网民的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剧增多的网民及其对于网络信息使用的飞速增长,引发了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探讨了我国的网民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经抽样选取的435名武汉市的网民完成了有效问卷。结论显示,在不同的媒介和网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可信度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和广播的可信度显著低于电视和报纸;网上的新闻和参考信息最为可信,其次是娱乐信息,商业信息最不可信。研究发现可信度理论对网络有一定适用性,但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发现有:(1)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信息卷入程度与网络可信度显著相关;(2)网络便利及网民的传统媒介使用与依赖和网络新闻信息的可信度显著相关;(3)网民的性别、年龄与网络可信度显著相关。此外研究特别考察了信息卷入与可信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