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借鉴西方民间故事主题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建构设想:第一步,在参考借鉴西方AT分类法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第二步,对其中重要个案故事传承演变进行系统的材料挖掘和深入的文化意蕴分析。其中索引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其重要个案研究则在此刊选部分成果,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宁稼雨在借鉴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理论与研究、吸收中国主题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率先提出建构“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主张。中国叙事文化学作为一种有中国文化立场的创新型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稼雨 《天中学刊》2015,30(1):18-21
故事类型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主体对象,科学合理地确定故事类型的分类原则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首要工作和任务。对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分类原则来说,"AT分类法"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观范式,将浩如烟海而又零散繁杂的世界各地民间故事系统地归纳为条理简略清晰的类型索引。但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故事类型分类又不能简单照搬"AT分类法"。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编制方案原则是在吸收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从中国叙事文学的实际出发,创立中国叙事文学的故事主题类型索引。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英德 《天中学刊》2012,27(3):22-23
"中国叙事文化学"是宁稼雨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其构建得益于西方主题学研究的启示与沾溉。以"中国"、"叙事"、"文化"三个关键词,构建而成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探索将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宁稼雨 《天中学刊》2012,27(4):19-21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是在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秉持的原则是"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以中为体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还有中西文化对话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宁稼雨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吸收国内主题学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学的实际,首创中国叙事文化学。其理论动因一方面是出于对传统模式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力图对小说和戏曲的历史发展作出一种新的解释。随着这一理论的渐趋丰富严谨以及实践成果的积累,其对于中国小说戏曲研究的意义将会逐渐得到显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叙事文化学学科内涵涉及叙事、叙事文学、叙事文化三个层面,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予以理论定位,设定操作指南。中国叙事文化学与叙事学尤其是广义叙述学之间有其异同与关联,明乎此,则可明确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属性定位。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金代文学研究由于资源的局限,以汉语书面文学为主。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满族说部”的崛起,将金代女真族的长篇叙事文学通过口传心授活态传承数百年,为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新的生长点。女真族口传长篇叙事文学的发现,不仅给金代文学带来了生动的原生态作品和新的文学资源,而且给中国文学史的传播方式补充了同书面文学并行不悖的口承文学范式。这一传播范式的确立,将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激相融、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互动互补中促进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架构由场域狭小、内涵单一的传统模式向视野开阔、多维多元的创新体系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9.
董国炎 《天中学刊》2012,27(6):17-18
叙事文化学研究的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叙事学研究,二是主题学研究,三是母题与故事类型学研究。长期以来,宁稼雨在母题和故事类型研究方面用力颇勤,亦着力于主题学和叙事学研究,并在取得可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倡"中国叙事文化学",这无疑是对叙事文化学研究的有力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曾出现的将神话传说本身改造成历史的神话历史化运动 ,使中国古代的体系神话不同于古希腊的体系神话 ,并且由于神话历史化内容不仅是将神话传说的内容改造成历史甚至是现实内容 ,而且还包含着将现实的人物神化、将现实内容非现实化倾向 ,致使中国古代的叙事文 ,无论是历史叙事文、志怪类叙事文 ,还是文学叙事文都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教因与中国文化观念有相溶、共通之处而传入中国。佛教的教旨及操作方法都与中国叙事文学离不开,佛经文学对中国叙事文学的题材内容、格局结构、审美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左传》是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和开篇。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要素有情节(讲什么)———演进(怎么讲)———视角(谁讲)。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强调“故事情节化”,最早就是从《左传》开始的。《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中国叙事文学受儒家、道家之“道”的影响,即要说明事件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果关联、来由根据。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突转”还是“发现”等,都要有“道理”贯穿其间,都有因果关系使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由主旨贯穿的整体性情节。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左传》的叙事按自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左传》标示时间按照年、季、月、日的顺序进行,这是中国文化的“以大观小”法在起作用。《左传》的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之间,“隐幽”与“直笔”之间。  相似文献   

13.
在肯定强调文本研究价值意义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各种与文本研究相关的类型进行梳理,从中可摸索辨析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关联与启示意义,为中国叙事文化学建设寻找值得参照借鉴的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出现很多运用不成功的现象,究其原因,或源于研究者的个人因素,或因脱离中国文学生存的土壤。宁稼雨教授着力倡导的“中国叙事文化学”可谓拓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视野的成功实践,体现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的气象描写主要有三种艺术功能:一是作为天气状况的说明,让读者知道故事发生的季节以及天气状况,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这是气象描写最基本的形式;二是气象在叙事文学中演化为情节,甚至成为叙事的“枢纽”;三是作为隐喻,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或是事件产生映射作用。后两种最值得重视。作为情节的气象,在叙事过程中展示出一个动态过程,成为情节的一部分,使作品带上明显的气象美学特征;作为隐喻的气象,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觉和诗意,对读者的阅读会产生重要影响,是叙事文学极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中国通俗叙事文学的成熟期,叙事作家自觉为“文”意识的觉醒,是其不同于前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唐朝通俗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变文,这种文学样式的产生与兴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影响直接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宁稼雨教授在2005―2011年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教学中,坚持其创设初衷,与1994―2004年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以课促学、以课促研”的科教融合特色。他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学术思想研究为切入点,聚焦科研创新,鼓励学生进行理论思辨;另一方面授人以渔,通过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和对个案研究的关注,要求学生做到课上研讨和课下实践相结合,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反思和突破,从而探索新的学术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叙事文学是一古老而传统的文学形式。与传统相比,当代叙事文学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法,在情节的叙述、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演绎出了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个性。鉴赏叙事文学作品,首要任务便是充分把握当代叙事文学的某些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敦煌说唱文学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芳 《家教指南》2005,10(6):102-106
敦煌说唱文学是敦煌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形式新颖别致.尤其在叙事艺术方面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大胆运用敦煌其他文学样式罕用的铺陈敷衍、想象虚构和夸张渲染诸表现手法,使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首次跨入长篇巨制的创作时代,为推动中国古代长篇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宋代之前的通俗叙事文学由于尚处于萌芽时期,所以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比较小,其直接传播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但通俗叙事文学以先天的、与民众共生共存的特性,使得我们间接地感知到了它强大的传播效果。宋代之前的通俗叙事文学反映了社会现象,促进了平民思想、宗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通俗小说在宋代的发展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