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主要来自于IPCC发布的权威且具有重要影响的系列评估报告。大多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IPCC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做出的。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汇率选择会对IPCC报告中诸如减排目标的严重程度、减排责任的分担等情景模拟产生影响。SIKES情景对于汇率的敏感性需要对气候模型进行改进,同时也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冲击不仅仅取决于气候变化本身,还取决于一国的发展水平。未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集中在气候模型的汇率敏感度分析,以及汇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地球逐渐变暖人类不寒而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发表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因地而异,但总体上,这些影响造成的损失将因气候系统变暖随时间增长。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清楚地表明,未来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是复杂的。如果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1990年水平上升幅度低于1~3℃,预计某些影响会给一些地区和部门带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其战略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打乱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从正反二个不同的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本文在论述目前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现状与主要结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趋势和我国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提出了我国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未来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应对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增暖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设定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当前,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相对工业革命前的升温已超过1℃,累积二氧化碳(CO2)排放达到2 390 Gt。因此,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和2℃温控目标,需要准确估算未来剩余的碳排放空间。文章在概述地球系统碳循环与升温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碳排放空间的估算方法进行评述,分析讨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在碳排放空间估算方面的国际研究进展,探究了造成估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并指出影响未来碳排放空间估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最后,围绕未来碳排放空间的准确估算问题,提出了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文章可为科学界在温控目标下准确估算未来碳排放空间核算数据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2-12
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国气象局日前在京联合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报告称.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由于多年冻土退化.每年释放的水量估计达50亿~11O亿立方米,中国大部分地区冰川面积缩小了10%: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将上升80~130毫米;气候变化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志勇 《科学生活》2007,(10):32-37
2006年12月26日,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委首次联合对外发布了代表中国政府观点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100年来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  相似文献   

9.
魏科 《百科知识》2021,(28):4-10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 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 该报告基于最近几年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超过1.4万篇论文,由来自66个国家的234名科学家撰写;草案先后得到全球近2000位专家的7万多条评审意见.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产生重要影响,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农业区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2和B2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年-2100年)的气候预估数据,利用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Argo-ecological Zones)模拟气候...  相似文献   

11.
地球发烧了     
<正>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发布了它的权威而全面的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报告做出结论:世界气候的变暖已经是一个事实,而人类在气候变化中的影响比任何其他自然因素都更加清晰和显著。  相似文献   

12.
徐影,大气科学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多次就气候变化相关内容接受媒体采访,2008年曾获“中国气象优秀宣传作品评选咨询类特别奖”,带领的研究小组主要针对不同温室气体浓度排放情景下未来全球和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及其不确定性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多个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领域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低碳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和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能源转型——低碳发展之路》报告,围绕中国未来能否走上低碳发展之路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报告认为,中国的低碳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转型,还是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应实行全面的能源和气候变化战略,及时把握绿色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大众科技》2009,(10):2-2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时表示,我国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候变化专项,本文从绩效评估角度进行了项目分类依据的研究,设计了与绩效评估相匹配的气候变化专项投入产出表,筛选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依据气候变化专项研究类项目的项目特征,从项目执行的有效性、项目成本的经济性和项目产出的效益性三个维度,建立以科技投入产出比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的量化、指标的赋权和评分计算方法。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关系和评估指标的权重,建立气候变化专项科研绩效评估计算模型。通过对2005-2013年153个气候变化专项的评估,测试了评估指标和评估的方法,结果证实指标体系合理有效,评估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安全已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应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对待。2004年,美国国防部曾组织撰写一份关于气候突变情形下各国国情分析及相应对策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仅是泄漏出来的报告,未被泄漏的应该还有。这说明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些政府发展其国家规划和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因而,当前及未来的气候变化不完全是个自然过程。本文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说明其中产生的新的科研需求,提出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统计降尺度法分析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黄俊雄  徐宗学  刘兆飞  赵芳芳 《资源科学》2008,30(12):1811-1817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需通过降尺度处理得出区域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信息,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降尺度模式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统计降尺度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应用太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基准期(1961年~1990年)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资料,对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进行率定和验证,确定模型应用的预报因子变量,建立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80s)的气温变化情景。结果表明,SDSM模型对于太湖流域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模拟太湖流域未来的气温变化。与基准期相比,A2、B2情景下,太湖流域未来3个时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情景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增幅明显增大;流域未来3个时期气温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变化相对较小。分析成果可为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决策支持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工干预下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和技术系统,建立我国典型区域碳增汇的科技试验和示范体系;发展更为完整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定量预估未来气候增暖幅度相对应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理解人为排放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不确定性;分析过去百、千、万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研究过去万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适应过程,增强对气候变化自然过程及其归因的认识;分析国际碳贸易市场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林业、农业、牧业的减排增汇技术和经济政策,国内地区和行业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与碳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与移民"的报告中说,受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影响,亚太地区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面前"尤为脆弱",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这些影响包括气温显  相似文献   

20.
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9月27日在斯德哥尔摩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变暖证据确凿.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已经翻了一倍,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有增无减,地球将面临不可想象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