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后期,宝卷已随着民间宗教传入甘肃地区。编刊于张掖地区的《敕封平天仙姑宣卷》说明清康熙末年河西地区存在宣卷和宝卷,它们的传播方式和演唱形式与内地的宣卷和宝卷相同。河西宝卷的来源,和敦煌变文并无直接关系,在演唱形式和仪式特征上,更近于唐代俗讲,而它们之间也只是源渊关系。河西宝卷和中国宝卷发展的一般过程一样,有一个从宗教宝卷向民间宝卷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河西宝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河西和洮岷地区是国内存世不多的宝卷活态念卷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宝卷念卷传承了明清以来宝卷念卷的文本、仪式与信仰。宝卷念卷中宝卷音乐丰富,既有古老的曲牌,又有各种民间小调,宝卷音乐成为地域性宝卷念卷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对河西宝卷中民间精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4.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河西农村一度兴盛.笔者将从宝卷文本入手,对河西宝卷的形式和内容作一些简要概括,并通过笔者家所抄<鹦哥宝卷>,<葵花宝卷>文本,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最后对河西宝卷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以总结.希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对河西宝卷有更多地认识.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1):55-59
王吉孝先生《宝卷》一书共9册,每册收录9个宝卷卷本,全书共收录81部甘肃武威古浪宝卷,是目前为止收录河西宝卷数量最多的宝卷。本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河西宝卷的种类,撰写了详细的内容提要,保存了河西宝卷的曲调曲牌,为河西宝卷说唱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材料,为河西走廊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平天仙姑宝卷》系据临泽县板桥镇一代民间宗教平天仙姑的传说和神异事迹编辑而成,它是河西地区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宝卷之一。《平天仙姑宝卷》曲折地反映了明代河西地区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宝卷》中的"仙姑近代显应分第十九"讲述了近代以来仙姑显灵之事,总共有五件事,这五件事情均以明代后期河西历史为依据,其中讲到的人物和事件除了仙姑神异事迹外,基本上都是真人和真事,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历史,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河西宝卷是广泛流行于河西走廊的一种民间念唱艺术,主要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地流行。河西宝卷题材涉及时事类宝卷、民间故事宝卷、文学作品改编、社会热点、现实生活类、革命战争类题材、历史类等,通过故事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对当下行为的反思。调研中看到,每一部宝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念唱风格和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出发点基本是劝人行善、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为主。文章根据河西宝卷的传承现状,运用五缘民俗学理论,从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的传承来分析目前河西宝卷的主要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8.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明清时期,统治者镇压民间教派,西北偏远地区成为民间教派宣卷活动的主要区域。由于地缘接近的关系,陕北说书的演唱形态、信仰仪式以及传统书目与山西介休宝卷十分相似,明显受到宝卷的影响,并与山西境内流传的三弦书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河西宝卷流传于张掖、武威、酒泉等河西地区,它在秉承了宝卷一般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用河西方言写就的宝卷故事,让故事文本——宣卷人——听卷人之间消除了语言障碍,使故事内容和思想的表达得以顺畅无阻。本文将从笔者家所抄的两本以宣扬孝道为中心的河西宝卷入手,着重从文本内容方面来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了河西宝卷的文本与表演两种形式在国内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西宝卷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河西宝卷国内外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敦煌学支流的河西宝卷,是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但这些说唱材料──宝卷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从别的文艺形式移植、或从传统故事改编的,很少有人民群众自己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偶尔发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对河西宝卷中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和狂欢性特点做了解构。河西宝卷通过二元对立和狂欢性这两种结构方式,张扬了女性对自我价值与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恰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精英文化的颠覆与反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分析的"鉴别性显著特征方音对照法"与黎新第先生(2000)<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中所提到的"方言参证法"在利用方音来求证古音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在对该术语的界定上本提法较之黎氏略显周全,更能体现出此法的真正含义.运用此法借助方音来讨论韵书的基础方音、语音特征的演变规律等问题,大有可倡之处,刘淑学先生对<中原音韵>基础方音的论断正可见此法的功用.  相似文献   

14.
《仙姑宝卷》全名《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木刻版的《仙姑宝卷》,临泽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首尾已残的木刻《仙姑宝卷》,在张掖民间也藏有木刻版的《仙姑宝卷》。另外,尚有许多手抄的《仙姑宝卷》,目前已公开的有《河西宝卷真本校注》本、《临泽宝卷》本、《金张掖民间宝卷》本、《山丹宝卷》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为民间宗教经典的宝卷,在其核心地带保存得最为完整,即便是手抄本,也具有较高的保真性,能够保持其经典的严肃性,而离开其核心地带,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出现娱乐化的倾向,离核心地带越远,变异越大,娱乐化的倾向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宝卷在河西走廊一带颇为盛行,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至今在其下辖的凉州区广大农村里仍然活跃着宝卷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宣卷"活动是农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6.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21,(1):91-95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西宝卷手抄本的汉字使用情况很复杂,繁体字、异体字和简化字并用,此外还有"二简字"、俗写字、自造字、错别字等。河西宝卷手抄本的用字情况是特定历史时期汉字形体演变的层积,反映了上个世纪后期汉字的简化、整理、规范及其推广执行的程度,为研究汉字的形体演变、规范化程度、政府的语言文字政策、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语言文字研究价值堪与敦煌遗书手抄本媲美。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音分两大音系:西北方音音系(简称秦洛方音)和东北方音音系(又称燕方音)。北京古属幽燕,由于临近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和不同民族的语言接触,和中原地区的本族语言关系疏远,使得燕方音(现代北京音的源头)得以快速发展,语音系统也较为简单,符合社会发展对语音的基本要求,到了元代,再加上政治的推动,遂使燕方音取代秦洛方音,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21,(1):73-84
岷县《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的曲牌音乐是研究明清说唱音乐的珍贵活态史料。其词律与五代时期文人诗作、宋元南北词及明清俗曲均有传承关系。在宝卷的流播中,词牌更为稳定,曲牌流变较多。其曲牌音乐体现出与河北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受到安多藏区音乐文化的影响。部分曲牌的行腔走韵与当地方言声调之间存在清晰的依存关系,体现出"依字行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水利社会史研究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回顾、反思近十年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是运用"水利社会史"的理论研究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已成为基本趋势。二是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注重田野考察、进行比较研究,是深化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