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计算机和网络改变了学术信息交流方式,网络信息交流实践打破米氏理论的交流范式。文章基于交流系统功能与印刷出版系统及其相应方法的分离构建多渠道功能分化为主导的体系结构,并阐述在一些学科中采用引文分析、overlay期刊间接控制学术质量的思想,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理论体系SCSI,说明该体系的构建原则,分析其体系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面向创新活动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信息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及创新过程中信息交流的特点.指出在创新活动中存在以非正式交流和信息共享与知识转移为主的内部信息交流模式;在信息生态环境下,以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为主的外部信息交流模式,并介绍了创新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探索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用户角色的演变,有利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等。运用学术交流和场域等相关理论,诠释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用户角色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角色演变的主要特征。在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用户的科研惯习及用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发生演变,动摇了学术信息交流场域中资本和权力的分配结构,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交互场;图书馆、情报中心等信息服务机构密切跟踪和关注用户的角色演变,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信息服务方式,与用户一起实现场域共赢。  相似文献   

4.
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信息交流的定义、方式、特点的论述,揭示了信息交流对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应该重视信息交流,并对信息交流在知识创新中的阻碍作用进行了冲析。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四种主要交流途径分析了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对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影响,并对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和文献传递作对比分析,指出图书馆应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合理利用网络学术信息交流来开展文献传递工作,更广泛地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2.0新技术微博客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在图书馆中应引入微博客信息交流服务方式,分析了微博客在图书馆信息交流服务中的优势和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研究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的场域变化与价值链重构,以优化学术信息交流生态、提高学术信息交流效率。[方法/过程] 运用场域理论,分析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主体间的关系变化,并探讨上述变化对学术信息交流价值链的影响。[结果/结论] 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呈现多主体趋势,并基于彼此整合协同空间,提出和构建单主体价值链整合和多主体价值链协同两种学术信息交流价值链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分析传统学术信息交流中作者、出版商与图书信息机构的关系与危机,介绍了图书馆界与学术界利用信息技术重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尝试,并探讨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盛宇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4):62-66
微博具有更新快、双向交流方便等传统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以新浪微博为例,提出基于微博的学术交流过程模型,并分别从信息发布者和使用者角度对模型各部分进行详细介绍,主要包括微博学术交流主体、微博学术信息内容、微博学术信息获取以及微博学术信息的评价和利用。最后,对微博学术交流进行总结,提出几点建议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OA是一种全新理念的网络出版模式和学术信息交流模式.论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术信息交流在OA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体分析了OA的影响,以及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利用OA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魏林  万猛  金学慧 《出版科学》2011,19(5):79-85
基于开放存取(OA)的基本特征及局部建模思想,遵循功能化、模块化、开放性、稳定性四大OA式科学交流系统建模基本原则,提出系统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即OA式科学交流主要活动模块、各活动模块相关参与者、系统功能与目标、系统控制机制,并对各要素内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分析,最后构建OA式科学交流系统的一般模型,总结该模型较之传统科学交流系统模型具有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阐述P2P共享技术下科学交流中的著作权问题,探讨该技术应用于科学交流的著作权法律关系,分析技术应用中的著作权直接侵权责任、间接侵权责任、基于技术中立的非侵权责任等基本理论问题和相关案例,最后提出优化P2P共享环境下科学交流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述我国科学家科学交流的落后状态及其主要原因,阐述替代计量学的生态体系,据此构建在线科学交流新模式,详细论述其传递机制和过滤机制,进而刻画基于替代计量学的在线科学交流过程,揭示这种新模式能消除之前在线科学交流之障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从科学传播与危机传播的角度,分析影响新冠疫情期间科学信息传播效果相关因素,探索影响危机回应选择的策略机制。[方法/过程]利用Python进行数据挖掘和抓取,将具有代表性的十名医学专家作为科学传播信息来源对象,得到疫情期间科学信息的相关数据。进一步结合内容分析法,使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新冠疫情期间科学信息传播与应对策略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传播效果与应对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以视频为主的富媒体文本形式对于疫情科学信息传播效果至关重要;内容主题、发布主体、文本形式、内容倾向与科学传播模式都与危机回应策略选择密切相关。基于此,建议在运用科学信息进行危机回应时,要善于运用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在进行危机回应策略的选择时,需要考量文本特征选用不同科学传播模式,避免出现策略选择失当造成应对效果偏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与功能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学交流系统已从线性信息链变成了一个互动的网状交流体系,有多个节点和多种路径发布、传播、保存,平行的实现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荣誉功能。从科学交流频道的增加、过滤和评价机制改变、科学交流模式重组、科学交流服务体系重组四方面分析科学交流体系的重组,并探讨在新的科学交流系统中注册、认证、通告、存档和荣誉等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8.
语义出版:数字时代科学交流系统新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义出版是基于传统互联网技术和语义网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本体和信息可视化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出版形态,代表着数字出版的前沿.本文梳理语义出版的多种表现形式,分析其功能特征,进而提出语义出版的DBIU层次模型.最后,本文就语义出版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科学出版商角色转变、科研工作方式、用户“战略阅读”和“宏知识”获取方面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创造"共享、重组、再造"的新型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者的科学交流模式,是适应科学交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发挥传统图书馆学技术优势,深入挖掘开放存取平台的科学交流服务功能,构建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的新模式,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走出危机并走向辉煌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图书馆在基于开放存取平台的科学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在现在知识库中增加构建知识节点图、开展个性化服务、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功能是图书馆在开放获取环境下促进科学交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沟通艺术概念的基础上,从编辑原则、编辑位置、沟通技巧和艺术等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沟通艺术所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