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中唐大儒韩愈《读荀子》指出:“孟子醇乎醇者也”,荀子与杨雄“大醇而小疵”、“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并欲删削其“离于道者”,“附于圣人之籍”。认为在齐稷下学宫后期的学者中,与孟子等堪称老师大儒。韩愈以儒学传统着眼,认知荀况,难免不出于儒而胜于儒的荀子产生偏颇;但是,他对荀子书及荀况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张扬了荀子的思想,推动了荀子的研究。今存《荀  相似文献   

2.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荀子、孟子在天道观本体论的最高层面具有一致性,即在终极层面的“礼”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的“礼”处,荀、孟走到了一起。但是,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内省。用伦理道德来教化被统治阶级;荀子却主张礼在法先,强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礼法并用。  相似文献   

4.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6.
孟、荀文风异同与文化接受的多维审视管仁福孟子和荀子不仅是先秦继孔子之后的两位大儒,而且还是先秦两位“理懿而辞雅”①的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成就斐然而各有特色。孟子散文以“文气”磅礴激越,论辩机智灵活,语言生动精练而见长;苟子散文则以“文气”雄浑雍容,论...  相似文献   

7.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8.
孟子论说文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从文章角度看,有很多家的成就是超过孟子的.但是,孟子的文章对以后的文章写作的影响却比他们大.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独思想方面受其影响,在文章方面也努力向他学习.刘熙载《艺概》中说,“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甫文取法孟、韩”,是有道理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议论文章,最早的是《论语》.《论语》是语录体,片断而不成篇,从文章形式来看,成就不算很高.比孔子晚出的墨子,他的《墨子》一书,比《论语》成书晚,但比《孟子》早,在论说文的形式和文章理论上,也比孔、孟有更大成就,象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和逻辑证明方法,不仅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现在看来,也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文章形式来看,墨子的文章已经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发展.所以,有人推崇墨子是论说文的创立者.晚出的孟子,只完成一种对话体,也无明确的文章理论,其成就当在墨子之下.至于同孟子同时的庄子、苟子,某些方面的成就也是在孟子之上的.如庄子之用寓言说理,荀子之讲究逻辑结构,都比孟子为高.他们的文章也发生过重大影响,但影响不如孟子.  相似文献   

9.
声称"‘六经’皆孔子之作,百家皆孔子之学"的康有为具有儒家情结,这使他对孔子后学的推崇与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一样以儒家为主体,也注定了对孟子、荀子的关注和推崇。尽管如此,康有为对待孟子与荀子的态度大不相同:对待孟子,始终如一地推崇;对待荀子,则经历了由早期的推崇到后来的贬损的过程。康有为对待孟、荀的态度变化直观再现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在这里,孟、荀的命运呈现出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把“公正”当作各种德行的总称;古中国的孔子、孟子也曾把“仁义”作为“全德之称”。那么,这两个地位相当的概念在涵义上是否有相通、相近、相同之处?如果有,又有哪些相通、相近、相同之处?这是一个很需要探讨而至今又无人注意的重要问题。 作为儒学体系之核心和“全德之称”的“仁义”,在孔、孟那里提到的次数最多(在《论语》中用“仁”字达109次;在《孟子》中用“仁”字达157次,用“义”字达108次);对其所作的阐释也颇多。但是,贯穿于“仁”、“义”的各种解释之中的基本涵义(基本规定)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通过孔子而思,最先建构“孟荀齐号”的思想史语法。这一语法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正如孟子之为人文尊称一样,司马迁称荀子为荀卿,亦当理解为人文意义上而非职官意义上的尊称;另一方面,明里同尊孟荀,可谓司马迁的“正锋”,而暗里更钟情于孟子,则是司马迁的“侧笔”。尽管以上两个方面交织着人文情感与历史理性的冲突,但司马迁以“孟荀齐号”作为最后的抉择,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尊孟贬荀”语境下的思想史发展。即便“尊孟贬荀”已然成就价值判断、意识形态下的“硬语法”,与此同时,“孟荀齐号”依然是事实判断、客观叙事下的“软语法”;即便一个人于价值判断层面上正在宣示“尊孟贬荀”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他也必须在事实判断层面上正视“孟荀齐号”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2.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1.设题材料来源。湖南卷选做题中文化经典研读的设题材料,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其中《论语》是首选,《孟子》次之。“四书”之外,《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左传》等文化经典也时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真真 《历史学习》2005,(9):16-17
“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一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这些知识点在现行统一教材中都有。用新课标的专题进行高考复习,不失为第二轮复习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也将孔孟并称,然而考察《论语》和《孟子》,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读孔子与孟子。感受迥异。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有弟子三千,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秦儒家的殿军,荀子为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曾经对他之前的先秦诸家作了一次全面的批判和总结。在儒家内部,荀子崇孔子、子弓,而痛贬于思和孟轲,从而表明他是直承儒学创始人孔子,而与思孟学派却尖锐对立、毫无瓜葛。毫无疑问,荀子思想与儒家开山孔于思想的继承发展关系异常清晰,但当人们一旦涉及孟子和荀子之间的思想关系时,问题就马上变得复杂起来。仅仅从表面上看,荀子不但有明白的排孟言论,而且也提出过与孟子截然相反的观点,孟荀殊途的说法似乎就此而可以敲定。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