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文化积淀,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的民俗变迁反映了这个地区社会的变迁过程及程度。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它必然引发民俗变迁,而河北省(清时称直隶)在整个清王朝及近代社会,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所以其民俗变迁即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民俗变迁是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可回避的境遇,贯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始终。文章通过对丽江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审视正在或业已发生的民俗变迁,认识民俗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理清民俗变迁与新农村建设共变的双向互动关系,探求民俗变迁的动因和前景,提出了民俗变迁中的新农村建设至少应该把握三个思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生态眼光、新农村建设的异质化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和谐调适方式。  相似文献   

4.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序幕,古老的中国蹒跚地踏入近代社会。从此以后,中国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大变化,民俗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江苏近代化的发展“居全国的领导地位”,而苏南近代化程度之高,又“在地区之上。”因此,探讨苏南地区近代民俗的变迁,不仅可以使人们认识到近代化行程中社会结构嬗变的相关性与整体性,而且有利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的区域性差异,其意义之重要显而易见。[变化之一:生产民俗]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民俗学家这样认为,一个社会一旦获得了一种新的征服自然的能力,随之而来的便是传统生产方式中一系列惯制的变更;而经济民俗又成为基础和先导,带来整个社会民俗的移易。苏南大部分地区座落在长江以南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上,地势低平,湖荡棋布,沟渠纵横,故村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经济民俗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俗传播,将民俗生活变迁与传媒结合起来,来揭示媒介环境中的大众传媒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民俗与民俗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现今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民俗与民俗音乐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小玲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72-77,115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人们对他多有评论和分析,但关于他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却鲜有人论及。笔者以为,这是胡适文学观中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文学现象。本文选择民俗与文学交叉的视点,着眼于探求胡适民俗思想文艺观。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民俗的区域性特点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关注。文化学中的文化圈和文化区理论,为民俗区域存在和传承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和区域民俗理论延伸的支撑;而上述理论与具体个案的研究,为民俗的存在和传承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形态,为民俗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向先清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8-21,33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民俗受到重视的表现。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兴起、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等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民俗摄影在今天的价值:民俗摄影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民俗记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民俗摄影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俗的关注,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这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对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村落是实在的共同体,它的规模虽小,却充分表现着思想意志的高度有机结合。民俗的变异性特征,决定了拉祜族村落民俗应和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传播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民俗传播来实现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俗传播,将民俗生活变迁与传媒结合起来,来揭示媒介环境中的大众传媒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清末民国初期绥远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服饰、饮食、居住形式等个案研究,探讨该地区民俗变迁的特点及原因。这一时期绥远地区民俗变迁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双向的、渐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4.
贡觉 《西藏教育》2012,(11):11-12
民俗的教育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的作用。藏族传统的礼仪、道德、历史、技艺等在人与人的交流活动中得以传承、发扬、光大,是藏族民俗教育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活在世上的人们,没有谁能够摆脱民俗现象的束缚。民俗象一股潜流,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渗透进人们的意识底层、心灵深处。人类群体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变迁衍、积淀而成的民俗心理的  相似文献   

16.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7.
江西体育民俗资源丰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体育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又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既要视体育民俗为一种生活习俗,又要视其为一种生产力或资本,因此,生产性保护便成为其最适宜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简而言之就是要辩证地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是前提与基础,"发展"是方法与途径。具体到江西体育民俗的生产性保护,就是要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立足保护江西体育民俗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多元化的灵活发展措施,提升江西体育民俗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贺华 《湖南教育》2005,(23):23-23
汉语辞格的运用形式及材料构成往往反映出很丰富的民间风俗色彩,从总体上表现了辞格与民俗之间的联系。具体到每一种辞格,其与民俗的亲疏程度又有所不同,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形。首先是辞格的运用形式、选材角度都与相应民俗的要求一致,而从这些民俗活动中,又可以分析出此类辞格的原型。比如民间盛行的对联,就是由对偶方式构成的一种特殊文体,对偶在音节、结构、字数、意义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在对联中得到最严格的遵守;民间春联、婚丧联、风景名胜地楹联和广泛流传、不胜枚举的“对对子”的故事,都说明群众对这一形式的喜爱。析字、镶嵌、藏词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结构及人们心态的变化,明中后期温州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民俗偏离现象。既有人对民俗的偏离,又存在民俗对人的偏离,这两种类型的偏离既相互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试利用文人笔记、地方志等温州地方文献资料,从民俗偏离的角度来理解明中后期温州地区社会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民俗审美论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具有物质与精神的两栖性,既是一种人生的实在,又是一种人生的信仰,内涵着十分复杂的文化情态.由于民俗集历史的、心理的、地域的因素于一体,因此,文艺对民俗的审美化,将极大地丰富民俗的艺术表现力,使民俗艺术更典型、更逼真地再现出感性民俗生命的原始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