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反映在学术界就出现了“诸子竞鸣”,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战国末期的荀况,就是著名的一个。荀况的政治思想属于什么流派,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到了现代也还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有人说他是“儒家”,也有人说他是“法家”。现在有人说他是“后期儒家的伟大的代表”(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十五章。最近作者在《哲学研究》1978年  相似文献   

2.
荀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家、教育家。少年时去齐国游学,后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j季)下(今山东临淄西门)学宫讲学,时间较长,三为祭酒(学宫首领),影响很大。著名的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政治改革家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劝学篇》是《荀子》三十二篇中富有战斗性  相似文献   

3.
《荀子》书中论“礼”之处颇多,除有专著《礼论》外,散见于各篇者尚有数十处。本文就此作一粗略的探讨。一、荀况主张“隆礼”,其哲学思想方面的根据是“性恶论”荀况专门著有《性恶》专篇,从“性恶”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方而的学说。他对“性恶”的分析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正>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宇宙生成演化进程的哲学家,其哲学著作《老子》围绕“道”这一中心哲学范畴,系统地表述了朴素辩证的宇宙发展观、直观认识论和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历史观,以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到荀况、王弼、张载、王夫之等后世哲学家;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还曾一度在汉初、魏晋时期的意识形态领  相似文献   

5.
《解蔽》篇(《荀子》第二十一篇)是一篇关于认识论的哲学论文。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取得了对奴隶主贵族斗争的重大胜利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的问题被提到程革命日上来,荀况这篇文章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当时儒法两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国途径。思孟学派出于  相似文献   

6.
荀况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坚持法家路线,反对儒家路线,充分运用教育这个阵地为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服务。他的《劝学》篇,是当时教育战线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先秦法家教育改革的战斗檄文,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珍贵遗产。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加以研究,是很有益处的。一荀况生活的战国末年,在奴隶大起义的  相似文献   

7.
《王制》篇是荀况关于政治问题的专门论著。这里所说的“王”,不是奴隶主贵族头子,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在这篇著作中,荀况总结了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分别论述了王者之为政(治理国家的原则)、王者之听政(听理政事的原则)、王者之人(为人的准则)、王者之制(政洽制度)、王者之论(用人制度)、王者之法(财政经济制度)、王者之序官(安排官职的原则),阐明了统一天下应当遵循的道路,提出了建立、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纲领。这篇著作有力地批判了儒家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热情地支持商鞅变法以来各国正在蓬勃发展中的革命的新生事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先秦法家进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是儒法斗争史上法家的一篇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8.
刘晓平 《语文天地》2011,(15):37-3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  相似文献   

9.
荀况,作为儒家产场的坚定维护,在孔子“礼乐”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作用,本对荀况《乐论》中的礼乐作用进行了分析叙述,以图对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初识经典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编写而成的。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一部总结性的学术百科全书。荀子学识渊博,文采过人,他在承继孔孟的学术思想之外,更是能吸收各家之长加以综合提升,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唐大儒韩愈《读荀子》指出:“孟子醇乎醇者也”,荀子与杨雄“大醇而小疵”、“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并欲删削其“离于道者”,“附于圣人之籍”。认为在齐稷下学宫后期的学者中,与孟子等堪称老师大儒。韩愈以儒学传统着眼,认知荀况,难免不出于儒而胜于儒的荀子产生偏颇;但是,他对荀子书及荀况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张扬了荀子的思想,推动了荀子的研究。今存《荀  相似文献   

15.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荀况的《议兵》是先秦时期儒法两条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一篇著名的法家军事论文。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阶级斗争极其尖锐。从战国初期到中期,许多法家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等,相继在各诸侯国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孙龙子思想研究,除了对其哲学思想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外,当前诸家笔锋似复转向深入考证今本《公孙龙子》六篇的真伪,以及《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的正误问题上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今本《公孙龙子》六篇“可能是晋代人根据一些破烂材料编纂起来的”,除个别小段和个别命题的论证外,“其余部分都可疑”,甚至提出有先秦与魏晋“两个公孙龙”之说,“一个是历史上的公孙龙,生活在战国末期。另一个人是经过晋代人改造过的公孙龙。”(见《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六期沈有鼎撰《公孙龙子的评价问题》。笔者按:先秦确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名家辩士,字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当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问题时,哲学就随之产生了,而教育活动也开始进行。因此,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了教育哲学的早期思想。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轲、荀况等,西方如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从其儒家伦理道德出发,在《论语》中提出了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论和教学方法论。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六艺”的教学内容都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继承者孟子,则从“明人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寡欲养气”“反求诸己”“改过…  相似文献   

20.
博仔 《湖南教育》2004,(5):11-12
名家小档案荀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其不少主张和实践对后世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产生了颇为深广的影响。教育思想要点性恶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不可以已兼陈中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善假于物贵师重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