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也许是受了京剧的熏陶吧,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和同学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一个小品。使“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戏剧化了”(李伯棠语)。下面一个教学环节,就是一个语文教学生活化、戏剧化的生动的范例。这个教学环节的内涵非常主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在庆祝袁瑢老师80寿辰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四位著名特级教师联袂登台,共同献上了一席语文教学的盛宴。他们以其丰厚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把小学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使听课者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充分领略了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已一年有余。本期集中刊发一组文章,探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作阶段性反思。面对浙江省选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系统性不够明确的现状,连晓老师等尝试构建新的作文教学体系,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倡导人文精神,薛万霖老师等就此展开,对人文、文学、文本、课文等进行讨论。语文活动课是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崭新内容.黄丽君老师等为大家提供了实施范例。阅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周海英老师等给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指出了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误区。另外,阙银杏老师等就教学评价发表了观点;蒋红卫老师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课,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品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琢磨于老师的语言艺术,体会于老师课堂里传达的思想情感,我豁然开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相似文献   

5.
江跃 《教学月刊》2010,(4):59-61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于2010年第一期刊登了董旭午先生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人格夯基》一文,笔者拜读之后颇受启发。董老师的这篇文章从七个角度表述了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自主人格夯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可以说,是他二十多载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觉得董老师的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6.
盂强  董晓华 《山东教育》2004,(19):64-64
在庆祝袁瑢老师80寿辰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四位著名特级教师联袂登台,共同献上了一席语文教学的盛宴。他们以其事厚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把小学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使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充分领略了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浩如烟海;语文教学百花盛开。如何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上扬帆启航,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找准个人的切入点,我相信是每—位初涉高中语文教学的青年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选择。俯仰语文教学的星空,不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那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思想。单是那情感派的于漪老师、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宁鸿彬老师、钟情于导读法的钱梦龙老师、以六步教学法著名的魏书生老师,以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为座右铭的李镇西老师……就已经让人感到群星灿烂,熠熠生辉了。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和张庆老师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于老师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总结出语文教学要精讲、多读、勤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张庆老师从“追寻新课程的本质、削枝强干集中目标、三维目标的整合、突出基本教学手段”四方面谈了语文教学要“简”。读后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想与同仁们交流.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语文工作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创新教育时代的来临,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日益暴露出不足。主要表现有:忽视语文课程的创新价值,仅把课程看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增减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多数教师习惯于讲演式、讲授式教学,甚至有的老师发展成为评书式教学,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教学媒体落后,很多老师习惯于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一、尊重赢得尊重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教学讲究有效的“咬文嚼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抓住了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是非常有讲究的事情,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把词语在参考书上或是字典上的解释照搬、照抄、照背、照默,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转眼即逝,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了。笔者最近在留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在“咬文嚼字”时不但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择其一二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语文难教,现如今似乎成为了中学教育的一种共识。郭惠宇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在苦苦追求着母语教学的真谛,寻找着灵动的教学艺术。他认为教学的灵动之美,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一种表现形态,更是对语文本源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3.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讲课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听相声,小品一样开心,这是为什么呢?这充分说明听于永正老师的讲课是在进行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注意体现语文教学的美的魅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让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提高语文素养。我对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美感,做了一些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4.
卢谦 《教学随笔》2007,(10):46-47
笔者多次听过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课,每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总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在于老师课堂中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而且在精神上也能产生愉悦的感受。研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案例,发现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语感、有情感、有美感,“语文味浓”。现撷取于永正课堂教学的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自从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在2001年上半年正式提出了“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后,语文味就受到我国语文教学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语文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李丽萍 《广西教育》2013,(34):65-66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学既是“文学”,更是“人学”。作为语文老师,应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自始至终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讲授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挖掘德育因素,结合课外语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德育。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宁静,应运而生的新课标理念洗礼了语文教师的灵魂。可谓语文新课程标准动了语文老师的奶酪。再次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担忧和困惑多于满腔热忱的殷切盼望。许多老师在新课程面前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18.
谈永康 《教育文汇》2004,(2):6-6,12
早就听人说,贾老师是一本书:在学生面前,他是一本教科书;在老师面前,他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学和语文教学艺术的书。时隔多年,我来到上海,在贾老师身边工作,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的神奇,我渐渐读懂了——  相似文献   

19.
袁珞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是在1980年,刘颖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是在1993年,王燕骅老师设计的《惊弓之鸟》是2006年,前后相隔20多年;由于年代不同,教学理念、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在发展变化。从教师来看,袁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她教学《惊弓之鸟》时,已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刘颖老师当时是教学一线的青年优秀教师;王燕骅老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是一位善于教学创新的语文教师,三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各不相同。因此,三个《惊弓之鸟》的教例各具特色。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其共同之处,可以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让我们从这三个《惊弓之鸟》教学的同、异之中,欣赏和学习她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记得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关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钱老师的话深刻地揭示出当前语文教学之所以走不出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目中无人”。语文课成了一门“摧残人、束缚人、折磨人”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要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现代语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