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仇小梅 《文教资料》2007,(18):70-72
龙应台是身跨欧洲、中国两岸三地文化圈的知名作家,曾游学西洋二十余年,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浸润。西方文化因子诸如文艺理论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哲学思想以及民主理念等,都反映在龙应台的创作风格、创作思维、创作方法与创作观念中。对西方文化因子的接受,并将中西文化有效地沟通融合,也使龙应台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个案。因此,对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应台的创作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文化的自觉,她的创作以国际化的视野,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坦诚的批评与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华夏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自尊自省意识;二是性别文化的自觉,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冷静的思索与剖析,表达了现代女性的自尊自审意识,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透视龙应台的创作阶段、文本深层和创作背景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她的杂文当中所涉及甚至包涵着的与“全球化语境”契合的文化根基,探讨她的杂文中的文化先锋性,并探求其跨文化“再阐释”的前提是文化身份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4.
龙应台凭借犀利的文风被誉为华人文化圈"最有力的一支笔",但她不只是一个敢说敢骂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龙应台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有温柔,也有深情,乃至脆弱。但是不管她的创作视野如何转换,龙应台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没有改变,她始终坚持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龙应台完成了从年轻时的略为莽撞向着成熟笃定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以其散文创作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展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代表作《绿》《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等受到历代读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6.
郝云峰 《文教资料》2008,(23):35-37
自1984年登上文坛以来,龙应台多次成为文化界的焦点,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立、自由的文化态度使其总是走在时代思想的前沿,引领着社会批评的潮流.本文着重龙应台作品中的女性主义,从<野火集>、<美丽的权利>等作家文本出发,解读龙应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群体,作家在文化选择方面与时代主流意识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创作的独特性。他们的散文创作超然于政治斗争和商业化倾向之外,选择了纯文学的创作路子;他们在都市与乡村的冲突中,寻找散文的表现世界和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语言、民族、学科创作是现代戏剧文化元素融合通常采用的手法。作为铃木忠志现代戏剧中跨文化代表作的《茶花女》,是将西方文本与东方现代社会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铃木忠志透过"和而不同"的东西文化融通与创作拓展出新的戏剧形式,通过跨文化视域对其进行分析,以启发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与互补。  相似文献   

10.
一、所谓园本文化 文化名人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11.
杨洪承 《东吴学术》2023,(5):5-13+2+161
现代中国小说的缘起与中外文化的互通和碰撞分不开,佛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虽早于现代小说的发生,但多元文化下两者的接受方式极其相似。其后的现代中国小说,以极大的胸怀体现了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调和的兼容并包,并由此孕育生长了现代中国小说新的观念、新的审美。“五四”新文学第一代小说家王统照,其佛学意识非有宗教信仰,而是人生和创作中自觉不自觉触及到佛学文化。这多少影响了他的小说观和小说叙事的创作个性。梳理王统照写小说的经过和创作的取材,均有吸纳佛学文化的自然留痕,这提供了作家创作和现代中国小说的另一种样貌;王统照小说观念、叙事素材、人物面貌,及其小说结构,不是受佛学文化资源影响的有意识的思想,而是佛之念、禅之境的诗性叙事美学和现代小说叙事风格的一种积极实践;寻踪王统照小说中有关佛学资源的消融,本质上发现的是现代小说的演变承载了文化接受的自觉,尤其小说叙事潜在渗入佛学而营造了“现代性”精神隐喻的独有情景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乔忠延以敏锐的散文家的目光,运用自我的文学话语发掘朴质、厚重的尧文化下的梦中家园——尧都临汾。其散文创作对尧都文化资料进行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作家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其散文创作体现出对晋南文化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精神体认。  相似文献   

14.
郭秀秀 《文教资料》2014,(21):55-56
《野火集》的文化和社会批判在政治体制内发难,认为人的精神建设在社会整体建设中处于根本地位,训示社会问题,刺激个体责己精神、抗争激情和力量觉醒,呼唤具有道德反省力与自信的现代公民意识,要求民主政治和思想自由。龙应台着眼于不容忽视的民间生命力,倡扬创构一种熔台湾本土经验和民主价值为一炉的自主性的文化心理空间,从现实危局、文化危机与历史境遇出发进行社会批判,始终与人和社会改造的理想相联系,试图追寻、复原一种沉落的文化与生命精神,其终极目的是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晋剧音乐素材在现代歌曲创作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晋剧的源流及现状,分析了晋剧唱腔的主要特点;介绍了我国作曲家应用晋剧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已有成就并作重点作品分析;展示了本人尝试使用晋剧音乐素材的部分创作成果。通过这项研究,力图使传统与现代、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一批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喜爱的优秀歌曲作品,为民族戏曲音乐的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途径,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坛上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姚雪垠、张一弓的创作都遇到了政治对文学的召唤问题。为了不受政治的制约,姚雪垠创作的《李自成》向现代文化救援;张一弓创作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向传统文化救援。他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现代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在现代技术影响下的现代空间设计俨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绚丽色彩。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主张以一种含蓄而谦逊的态度,低调地表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既不与现代设计彻底决裂,也不盲目追求现代设计的时尚与前卫,在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构建一种有机平衡。  相似文献   

18.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诚如她所言,舜文化之于舜耕小学,正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把教与学串在一起,把师与生串在一起,把校与家串在一起。舜文化,已经成为济南舜耕小学特有的精神标记和灵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礼仪风俗、文学艺术观念等内涵,对现代广告有着深远影响。现代广告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元素,既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融入现代意识与创作理念,制作出文化特质鲜明、立意独特的现代广告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