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陈建《通纪》是第一部明前“九朝”通史著作。本专题“陈建史学研究”的撰作,有两大意义,一则可以填补陈建史学研究的空白,二则它是了解明代史学发展脉胳的钥匙。本文是该专题系列文章之一,着重对《通纪》的前身——《皇明启运录》一书的成书、体例、取材、宗旨及历史地位诸问题作了系统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点校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出师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出师表》精神气质的传承,从关心人民的精神传承,到关心个人与国家未来命运的精神继承,再到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危难时刻精神如何体现,最后落回到当下如何传承与发展,层层递进,进行论述和分析。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论述诸葛亮《出师表》的文风文体,坚持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优秀文章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此来探究恢弘大气的文风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周氏冥通记》则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也都是很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从地域角度来调查两部文献的语言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语言的南北差异。词汇方面,《齐民要术》具有六朝北方口语特色,《周氏冥通记》具有南方口语特色;语法方面的发展,《周氏冥通记》比《齐民要术》要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5.
赵谦是明代文字、音韵学家,属浙江道学学系。赵谦学识广博,著述丰富,学术影响很大,其著作大多散佚,据我们考证现存世七种。其所著《声音文字通》为《永乐大典》所收录,此书影响颇大,在永乐初年"太宗文皇帝诏藏秘阁以为国家考文之重典",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期刊出温志、刘恺、陈建珍等三位全国五年制高职《英语教程》第一册教材编写人员的文章。从教材的特点 ,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实践 ,以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阶段的听说训练等多个侧面述说达到高职英语基本要求的作法。相信对广大高职英语教师 ,甚至中专英语教师会有启发 ,编辑部热诚欢迎广大英语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词典,在词汇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汉语大词典》的词汇学研究覆盖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基石素材到骨架结构,由个别词语考释描写到词汇系统面貌呈现的多个层面,从具体个案词汇研究逐渐过渡到专书词汇研究、断代词汇研究和历史词汇研究。《汉语大词典》不仅为词汇研究提供了权威的工具支撑,词典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多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尤其是清代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纵观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虚词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公元五世纪,然而直到清代对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判分才完全明晰,也就开始了系统的汉语虚词研究。清代最重要的虚词专著有《虚字说》(袁仁林著)、《助字辩略》(刘淇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三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每部专著的研究侧重点,三部著作既拥有各自的价值意义,同时又互相连接,形成一座从传统虚词学研究走向近代虚词学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最早最系统地将《史记》与《汉书》作了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到史学目的、史学价值、历史编纂学、语言、缘辞等许多方面。比较中既有肯定《史记》的,又有肯定《汉书》的,但是扬班抑马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一研究具有创造性,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家训类著作源远流长。南宋刘清之博采经史群籍,编纂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家训总集──《戒子通录》。本文简要论述了家训著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考证了刘清之的生平事迹、《戒子通录》一书的版本源流基础上,指出了该书在我国家训文献的校勘、辑佚以及家训思想发展变化的研究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在朱熹之前,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一脉始终占据三国正统史观的主流,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完整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正统观念,这种局面才开始慢慢被打破,逐渐动摇甚至取代了魏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来很多史学文学作品也受到影响而洋溢着尊刘抑曹倾向,如郝经的《续后汉书》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2.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差异、地名差异、官职差异、人名差异、数量差异等几个方面。时间差异包括同年月不同日、同年不同月、年份差异;地名差异有形近字异、形近而讹、方位差异;官职与人名的差异既有司马光纠正正史者、难以判断者,也有《资治通鉴》失误者;数量差异则有形近而异、错漏衍文,也有难以判断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司马光改正不少正史错误,但确实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湮灭,有相当一部分差异至今已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了。因此,无论在引用正史资料,还是引用《资治通鉴》资料之时,都有必要加以仔细甄别,以防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引历史事件的年份、卷次等与《通鉴》上下文、《史记》、《汉书》作比对研究,指出《通鉴》胡注注释史事年份、卷次的若干讹误,并对胡注的相关文献学价值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叶哲明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4-18,36
宋元之际文史大家胡三省以毕生精力,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音注》。胡注倡导古为今用崇尚实学,讨论民为国本为政治之要,强调统治者政治智慧的发挥要与时俱进,提出民主致治的富民、惠民主张,探求历代“盛衰之相因,治乱之相易”,使史实论证和爱国意蕴融于一体,提出一套完整的封建治国思想和理论,为我国政论史学树立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于三国历史的叙述中,<资治通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三国历史厘定了时间顺序和叙事框架,编织了三国历史的叙事脉络,确定了三国历史的叙事焦点,它直接提供了长篇叙述三国历史的叙事经验,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应麟著述丰富,《通鉴地理通释》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该书是第一部《通鉴》地理学研究专著,在疆域沿革和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成就显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亦相当有价值;该书也存在阅读和使用难度大、引用史料不够严谨、考史有误、重复及错、讹、衍、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程朱理学与桐城派研究论文不多而且研究力度不够。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桐城派的文章内容方面多是宣传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尤其在语言方面体现出"雅洁"。对"义理"、"考据"、"词章"三者诠释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的影响罕有,正确看待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作较全面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二)》中的《容成氏》篇记载了上古帝王的传说事迹,内容十分重要。但是原书整理者在对竹筒进行拼合编连时存在不少问题,致使很多本来文义清楚的地方变得含混不清,全文的叙事脉络也由此而变得混乱。后经北京大学陈剑先生重新整理编连后,已基本上可以通读,但仍有几支简的位置不太好确定。拟在陈剑先生研究听基础上,对这几支简的简序重新进行编排,并结合历史文献,对简文中的相关文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