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数据,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调控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经济效益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社会效益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愿性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对调控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效应,对自愿性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效应领域定量化探究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等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从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维度对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传导机制开展定量研究。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将技术创新因子纳入要素流动范畴,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与产业要素优化效率关系,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分解为创新性转型和要素性转型两种类型,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4—2016年、201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环境优化能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大,该指数每增加1%则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产业吸引力、碳值控制、政府创新激励次之,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呈现抑制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在两种分解效应中均为正向驱动作用,但政府政策调控对制造业创新性转型有激励作用而对要素性转型有阻碍作用。(2)要素流动能显著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发挥部分中介效能,驱动效果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中介能力依次为“资本>技术>劳动力”。(3)技术、资本、劳动力3种主要要素的跨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0-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TMT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高管激励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TMT政治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向影响,TMT商业资本和学术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2)货币薪酬激励正向调节TMT政治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TMT商业资本和学术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3)股权薪酬激励和声誉激励正向调节TMT政治资本、商业资本和学术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4)控制权激励正向调节TMT商业资本和学术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TMT政治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与知识资本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基于知识资本的中介作用机制,其中将知识资本界定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三个维度,之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机制看,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该影响效应存在着行业异质性;从制造业行业异质性视角看,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却是显著的,但影响效应不存在着差异性;从服务要素投入行业异质性视角看,低端服务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服务化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高端服务要素投入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作用机制看,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渠道,其中创新设施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大,研发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湖南、黑龙江和甘肃3省15个乡镇649户微观数据,通过构建空间交互多层次模型(HLM),分析了农户收入的要素空间交互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在乡镇层面的变异显著;"相邻"乡镇的农户收入对其他乡镇农户收入影响具有显著负向效应;乡镇环境要素强化了劳动力、弱化了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的正向影响;乡镇经济要素弱化了劳动力、强化了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的正向影响;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要素组内溢出效应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在乡镇间的变异分别有11.15%、50.06%和88.11%被乡镇环境和经济要素溢出效应变量所解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验证假设,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关键资源、运营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为主要影响因素,中介机构介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关键要素管理与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启万  王兴元 《科研管理》2013,34(10):153-160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有助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建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本文运用文献法、焦点小组访谈、实证研究逐级递进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由8个类别和33个关键要素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并验证了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品牌宏观要素、品牌产业要素、品牌资源要素、品牌支持要素正向影响品牌集群要素,品牌宏观要素、品牌产业要素、品牌集群要素正向影响品牌企业要素,品牌企业要素正向影响品牌市场要素,而品牌竞争要素与品牌企业要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选用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资本、劳动力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现象普通存在;第二,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存在着负向关系;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为负向影响,而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对其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4%的增长率逐年上升,但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却存在很大差异,且极不均衡;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政策效应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影响;产业集中度、国有产权比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尽管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一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全国水平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分别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负向和正向中介效应,并且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最大;从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来看,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远远大于农地和农业劳动力的负向中介效应;而在粮食主销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机制表现为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3种中介作用,并且农地的负向中介效应最大。为确保粮食安全应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两者的互动关系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我国34家科技型企业2014—2018年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知识获取、RD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所有权性质和内部治理结构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知识获取能力、RD资本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有权性质在知识资源获取、RD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内部治理结构在知识资源获取、RD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效应。企业应通过拓展外部知识获取渠道,提高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优化企业所有权控制和内部治理机制,提升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在运用变系数模型(LSDV)测度各地区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本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力资本错配为门限的产业集聚驱动创新绩效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研究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门限特征及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专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限于人力资本错配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研究将28个地区划分为人力资本高度错配地区、人力资本中度错配地区和人力资本低错配地区三种类型;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显著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外资依存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志强  张玺 《科研管理》2022,43(2):90-99
    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理论中缺乏其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也往往割裂看待。本文提出企业四大质量能力定义和定量指标;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基于质量升级视角,使用三分位数法将企业划分为低、中、高三类质量能力;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探究低、中、高三种质量能力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质量能力升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质量能力的升级必然带来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环境影响因素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立年限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低质量能力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规模不合理也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空间;同时也为企业通过积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质量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竞争优势提供了参考;并为政府将企业微观质量能力升级作为带动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5.
保持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以中国大陆30个地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通过建立面板模型,探讨了环境政策、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对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中,环境法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对环境技术创新不存在显著影响,三同时制度存在正向影响,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存在负向影响,且均存在累积效应。同时,人力资本存量对环境技术创新存在较之其他因素最大的正向影响,而研发投入却存在负向影响,说明劳动依然是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主要贡献要素,发展模式仍属粗放型。此外,技术市场对环境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及累积效应,说明对未来国内市场需求的预期会促进更多创新,而产品出口却不存在显著影响,说明出口贸易并未有效推动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创新。最后,结合对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解释,给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据需求与技术创新互动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包含市场需求规模与产业创新能力两个方程的联立模型,并以我国37个工业行业2006年截面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需求规模与产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内生关系,市场需求对创新能力具有并不显著的正效应,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技术创新成果法律保障体系,研发活动也以模仿和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有效的自主创新激励;产业创新能力对市场需求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发明专利所代表的产品质量及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能够起到刺激市场需求的效果.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目的,应着力突破市场需求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制约,形成二者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31个省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门限回归,研究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识别区域技术创新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及门限作用.研究表明,就全国和东部地区而言,老龄化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技术创新在老龄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中表现出双门限效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表现出单一门限特征.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区域技术创新在老龄化对产业结构"两化"的影响中均表现出单一门限特征,且只有当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老龄化才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两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余子鹏  田璐 《科研管理》2020,41(12):103-111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skeleton of a country′s economy,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weal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The qual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s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production technique efficiency, structure balance,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and pollution discharge etc.that is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efficiency, factor efficiency and social efficiency. By extracting the essence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quality indicators which is the main innovation points of the paper, to reflect the quality of factor allo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degree, which includes industrial contribution ratio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degree that embodi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 Ten hypothes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hrough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factor endowment such as human qua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state-owned and foreign capital proportion,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such as industrial competition, supply-demand situation,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industrial tax policies, industrial export, import of technical parts, and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such 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vestment etc. on the qual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 By collecting data of physical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scale from 2000-2015,calculating manufacture development quality index and influencing variables such as R&D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quality etc., the paper has u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model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hypothesis, which is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factor endowment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seven hypothesis has been confirmed while a hypothesis is falsified and two hypothesis could not have been verified.  Findings show that R&D investment, pollution abatement, human capital quality promotes the qual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hich means that high-quality R&D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ma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pollution abatement helps reduce pollutant discharge to protect environment. That state-owned capital and demand-supply situation have the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quality, which proves that state-owned capital may support long-term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workable competition situation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may urge enterprises improve operations. The ratio of manufacturing export-import and foreign capital proportion,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tax rate imposes negative impact on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quality,which reveals that in the past period the manufacturing export-import and foreign capital lead manufacture industry relying heavily on technical parts and capital abroad, and that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egree upgrading and tax ratio rising reduce the industrial effective competition and discourage business initiatives. 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abov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that advancing domestic R&D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e element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progress and improve business performance, that strengthening the pillar position of state-owned capital in technological catching up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o conquer core technology autonomously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tate-owned may guarantee the R&D willpower to overcome key core technology which needs large volume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that reducing dependence on foreign technology and key components & parts gradually by strengthening R&D, th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and added-value of manufacturing export products, and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by increasing green technology R&D to upgrad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quality on basis of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and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非平衡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和异方差Probit模型、泊松回归,基于上海市7 053家科技服务企业2013—2016年16 351个样本点,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企业内部人力资本异质性、开放式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异质性和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之间不存在正向线性关系;企业人力资本异质性负向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负向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开放式创新在人力资本异质性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关系中起到了负向放大的作用,在人力资本异质性和企业创新能力关系中起到了正向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