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研究》2010,(2):39-39
四川省教育厅近日透露,2010年四川省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四川省在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基础上,将尽快启动彝族地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扩大彝族地区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从而提高全省中职教育发展水平,改变民  相似文献   

2.
2007年初,由四川省"两基"攻坚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对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总人口为41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94万,占总人口的47.23%,其中彝族人口占43.6%,面积为6万多平方公里。州内高山、深谷、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山高坡陡,山河纵横,人口居住十分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多数中小学生上学路途很远,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种艰苦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决定了我州举办民族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批转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行动计划》),为我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怀和扶持…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省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郑泰安指出: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发展,符合我省民族大省的省情。近些年来,尤其是第一个《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出台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发展体系初步形成,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此次《四川纲要》明确提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在本地教育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为己任,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关于落实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精神,2000年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结为友好对口帮扶区县。签订《对口支援意向协议书》以来。武侯区党委、  相似文献   

6.
<正>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辖15县2市,境内有彝族、汉族、藏族、蒙古族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30万,其中彝族占53.6%。截至2022年底,全州共有各类学校1726所,在校学生12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1.2万人,占72.5%。从2015年起,特别是2018年以来,凉山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我对凉山寄予厚望”的殷殷嘱托,始终心系百万学生家庭的殷切期盼,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全国各地各界的倾情支援下,坚定自觉地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改变彝区孩子未来的命运之战、格局之变,作为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脱贫攻坚的希望工程、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攻坚克难、探路前行、全力推进,“学前学普”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创新内容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相似文献   

7.
2001年、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教育战线的干部群众抢机遇,齐心协力,大力实施《十年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民族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少数民族。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大小凉山彝族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特的彝族民风民俗也体现出其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婚姻习俗中的高额彩礼、厚葬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凉山彝族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因此,研究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推进凉山彝族脱贫攻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彝族是我国西南各兄弟民族中一个约有两、三百万人口的民族。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东起西昌,西至雷波,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是彝族现在仅存的一个最大的集居区。这个地区的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76万左右(内彝族63万多,汉族十万多)。作为这个地区彝族的社会经济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还保留着奴隶制度。一、凉山地理环境与人口对彝族社会性质的研究中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凉山彝族在过去长时期内处于汉族封建社会的包围圈中,为什么在这种长时期的包围中还能保存这种落后的经济制度?汉族封建制度对彝族社会的发展曾  相似文献   

10.
为响应省委书记周永康在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的号召,贯彻《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就成都市对口支援甘孜州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部署,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都教育学院3月1日成立了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并拟定对口支援计划。同时,院团委正式成立了由卢晓东副院长任组长,团委书记汪红任副组长的“新芽支教”委员会,并根据学院扶贫支教计划的统一安排,制定出团委“新芽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1.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这给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民族地区因经济、地理位置,交通等诸多方面的牵制,导致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发展滞后的情况。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以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民族县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旅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大渡河与金沙江之间。全州十四县,昭觉等十一县位于黄茅埂以西,称大凉山地区,以东是雷波等三县所在的小凉山地区。整个面积约35,000余平方公里,人口据1956年3月统计,约96万人,其中彝族近69万,汉族36万余人(主要住在边沿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1956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还保留着奴隶制度。下面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面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甘孜藏区教育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与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相继颁布实施,为甘孜藏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本力求从甘孜藏区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甘孜藏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夯实基础教育,做强做精高等教育”的对筻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甘孜藏区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受民族特殊性、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藏区的英语教学相对薄弱。本文通过梳理甘孜藏区基础英语师资的现状、原因,就英语师资继续教育、培训对策、人才引进、提高教师学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以期为甘孜藏区基础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顺利改革与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追赶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和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借力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有利时机(下称《行动计划》),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探索立足和服务当地、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办学模式———“峨边思路”揭示了峨边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些内在奥秘,再次说明了无论教育的基础多么薄弱,办学条件多么艰难,只要具备政府这个“最大的推力”,善于发掘和调动自身潜能,发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科学…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民族教育经验教训后强调指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凡是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几千年来,古老彝文在记录、保存、传播和发展彝族文化,推进了彝区社会发展。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和大多数处于饥寒交迫的彝族人民失去了学文化的权利,文盲充斥,愚昧落后,直到1952年,全凉山彝族成年人中能识彝文…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政府为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学专门配备了卫星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专用设备,由东方闻道公司联结中华名校成都七中对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实行远端直播教学.这为共享成都七中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学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实现该校跨越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人口从农村逐渐迁移是大势所趋,家庭生计脆弱性是这一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研究主体,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动力机制以及家庭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脆弱性的治理策略,以期为凉山彝族地区的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三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