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羽 《体育与科学》2012,33(1):107-111
本文着力从体育发展史的考察及其目的与功能的分析,揭示出体育的竞技本质和以竞争性为核心的规则性、娱乐性、合作性、运动性的相辅相成的综合属性;阐明这些属性不仅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所共同具有的,而且是我国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本文打通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内在联系,并立足于群众体育,提出应以"竞技育人"的理念在全社会持久地发展体育运动,使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献、逻辑等方法,在评述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既有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提出"相互取予"观点,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加强和完善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广泛的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体育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着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投入不均衡等问题,要加强和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特点,提出如何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长处,发展群众体育,以及如何处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使两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体育自身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由体育政策走向体育公平:我国体育公平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社会公平问题在我国渐显,在体育领域主要表现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结构失衡、城乡体育分野、东中西部体育发展不均、弱势群体体育权益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缺位.这其中竞技优先政策、城市偏向政策、经济效率优先的区域发展政策及政策执行偏差等政策因素是导致其不公的极为重要因素.体育政策公平机制的建构需要从理念变革、法治建设、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李建设 《体育科学》2012,32(6):3-13
浙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院校化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这一制度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在解决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浙江实践"的核心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院校化,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到优秀运动员的大学学历教育的院校化培养体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了"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秘书处三位一体"的院校化管理体制。"浙江实践"是一种改革方向明确和道路预先设计,但需逐渐体制成型和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大、小传统"理论,从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三方面入手二元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传承交流中的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思路和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以及备战伦敦奥运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对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的科学定位,是对竞技体育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理念、实施机制再次革新与重估的导航.在这种背景下,竞技体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实施机制上应该继续保持并提高发展水平,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走体育科技创新之路,加快融入国际体育社会和世界体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在成就"中国崛起"的同时陷入了发展困境,竞技体育的转型发展呼唤竞技体育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公共服务是竞技体育的应有之义。竞技体育精彩赛事、竞技体育场馆设施、竞技体育精神理念和竞技体育明星效应是竞技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体现,竞技体育从资源垄断、体育管理、计划体育、精英体育向资源共享、体育治理、市场体育、群众体育进行转型发展是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价值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群众体育"组织化"是群众体育发展的结构性支撑。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群众体育"组织化"发展的障碍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基本对策。结果认为,自组织、脱域性的组织方式改变了以往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被组织、属地化现象,亟待从理念及制度上对群众体育"组织化"工作进行重新考量和建构;群众体育"组织化"发展需要将群众体育组织置于办体育的主体地位,加大日常健身组织的培育。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群众体育"组织化"发展应遵循"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逻辑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育发展战略应重点关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仍面临竞技体育体制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协同能力一般、竞技优势资源与公众多元诉求不相适应、体育项目大众化普及和推广不深入等问题。建议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激活群众体育发展动力;推动竞技社会化和群众体育项目化发展;促进竞技体育训练成果的群众化普及;打造交融式体育赛事,建立标准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模式,探究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和实践等方面,借鉴国外改革经验,研究转型过程中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路径,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基本特征.认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从政府主导型走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是一次体制创新,更是一次制度创新.指出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必须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和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结合型"三级"管理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维型的理解"向"多维化认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单维型的体育强国理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认识阶段和汇集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在内的多维化体育强国认识的三个阶段.研究认为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前提,群众体育的普及是体育强国的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驱动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努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耿家先  孙冬阳 《精武》2012,(30):72-73
群众体育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是在体育工作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需求的主动体现。本文从体育管理学、人口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豫东地区县级城镇教体局在群众体育管基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在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上表现出群众体育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专业,职责分工不明确,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少的特点;运行机制上表现出文体部门群众体育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对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筹资机制不健全筹资渠道不稳定,各县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监督管理机制落后,对体育活动点缺乏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改革路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专家访谈,分析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的发展重心应从竞技体育转向群众体育,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中国体育改革需要解决改革的目标、动力和体制等方面的理论问题,朝着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体育体制创新、体育利益关系的调整、产权制度的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建立新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体育体制改革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选择的引导性体育体制改革相结合、整体的渐进性体育体制改革和局部的激进性体育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主线,分阶段回顾了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的历程.研究认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始终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要求下进行;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取向,促进了对竞技体育的有所侧重;顺应经济社会变化而实行的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调整,体现了继承发展、逐步完善的历史进程;有所侧重战略下,形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明显落差.对"后奥运时期"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强国的战略出发,根据第二十三届到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队所取得的成绩,对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其它项目做出了整理与分析,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优化竞技体育项目格局,实现均衡发展;完善与创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竞技体育"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竞技体育科学化发展;创建"三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效仿国外足球的"拉玛西亚青训营"的运作模式;稳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谢韬与塞尼特的学术观点引出对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讨论,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提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建国初期特殊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对振兴竞技体育起到过极大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质疑"举国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其弊端是制约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瓶颈。最后总结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符合国家国情和社会的发展形势,当体制无法再创造应有的价值和效益时,多元体系的构建与共存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 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 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以参加的主体为标准,我国习惯于将“体育”划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通过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进行管理,展开活动。随着多年来群众体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系统是不断完善的,组织体不断壮大,为群众体育乃至整个体育的协调发展贡献了力量。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形式的发展并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