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冲破狭窄的课堂“围城”,让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所谓“生活语文”,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参与和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即“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2.
滴血亲情     
学好语文,套用郑板桥“功夫在诗外”一话,则“功夫在语文外”;而在语文众多的“外”中,艺术应占重要的一席。于是,也可以这样认为,学好语文“功夫在艺术中”。下面笔者试从在艺术中学习语文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历来让许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累,甚至教了一辈子语文,到头来还发出“不会教语文”的感叹。语文怎么教,怎样教好语文?近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但实际上语文教学还是“涛声依旧”。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我们的语文学习“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都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也大声疾呼“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的确,  相似文献   

5.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流派”和“主张”,有的是业已存在并得到大家关注的,有的则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别提出的。比如简单语文、深度语文、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本色语文等主张,不一而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就学科谈学科,就语文教语文.无论怎样研究、怎样改革,颠来倒去,总跳不出学科的圈子。这似乎已经成为禁钢语文教学创新的“瓶颈”。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新的突破,在强化“语文味”的同时,能否教出“另一种滋味”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近阶段的语文报刊上,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越来越多了。缤纷繁杂的语文教学理论,在丰富语文教学理念、完善语文课堂建构的同时,也引发了课堂教学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乱局面,导致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迷失”。针对这样的状况,有识之士开始进行积极地反思。试图通过反思,找寻到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语文味儿”成了一个新宠,成了人们用来评价语文课堂优劣的常用名词。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9.
自从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在2001年上半年正式提出了“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后,语文味就受到我国语文教学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语文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语文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增加了“注意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等要求。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要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文试图探讨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语文。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语文的思辨与顿悟;生活与语文一起喜怒哀乐,所以“以人为本”是生活的生命至哲,是生活追求、遵守的规律;同样“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语文教学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危害较大,笔者深感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活动,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3.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的三重境界?课改之前,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机械重复,教师是“播种机”,学生是“接受器”,盛行“填鸭式”“满堂灌”。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的改变,关键之一是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树立“语文立人”的教育目标、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同时着力构造“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丽萍 《广西教育》2013,(34):65-66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学既是“文学”,更是“人学”。作为语文老师,应把德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自始至终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讲授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挖掘德育因素,结合课外语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德育。  相似文献   

16.
“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对“生活化”的内涵作出不同解说。李镇西先生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李海林先生理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其关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种应用兼思维型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升学指导的弊端,不强调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习题的操练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只有在认识应试指导的“强”与“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社会各界热切关注语文教育,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这对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是巨大的推动力,是大好事。在这些议论中,也不时看到对“语文”含义的误解或曲解,论者也有文化教育界的学者教授。“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名称,在我国已经通行了半个世纪,可“语文”到底是什么,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语文”含义的理解,关涉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名”不正,则“事”不实,“是”难求,因此实有辨正的必要。讨论“语文”的含义,应把它区分为普通语词和学科术语。作为普通语词,它可以是多义的;而作…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贵在运用,语文能力源丁实践。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主张广博,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语文基本教学思想。于是“多读多写”就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国迁 《教学随笔》2007,(9):15-15,14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牢记名家大师的警言忠告,坚持以新课标提出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语文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去“浮华”,求“真淳”,抓实教活阅读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