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像设备的家庭化、小型化,使民众的影像意识逐渐形成和日益增强;由于中国民众参与意识、新闻意识也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强化,大众传播领域中民间影像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显露身姿,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民间影像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民间影像与电视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构建的关系,以及电视媒体应采取何种措施引导和促进民间影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昌旭 《青年记者》2004,(10):48-49
的6部关于中国的DV影像纪录片!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文化误读?当中国的民间纪录片已经冲击和突破我们的道德底线、误读我们的国家形象时,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警惕并大声疾呼吗?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差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但是在非主流因素的引导下,人们却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对此我们当然不能全都归罪于DV,但DV作为民间大量存在的文化载体,我们不能不警惕DV影像在传播中对国家形象造成的误读。我认为,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层面。对生存焦虑和对成的渴求,常常DV拍摄者要铤而走险,要标新立异。对历史文化的零碎记录造成对国家形象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大学生单元"的参赛作品进行了分析,对民间影像特别是大学生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与指引。  相似文献   

4.
在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冷冶夫历时2年撰写的《民间影像的革命》丛书,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一套四本,近百万字,分为DV价值论纲、DV创作理念及方法、DV制作技术、DV与新媒体。有专家指出,《民间影像的革命》是中国第一部全面  相似文献   

5.
李健  曹莹 《东南传播》2021,(2):69-71
影像载体对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及文化传播有着明显的优势与价值。随着数字影像技术与新兴媒体在非遗多元化保护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文化圈层的概念也延伸到了非遗影像传播领域。基于圈层传播的视角,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学者观点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将受众圈层对应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植入型,在探讨了"非遗热"背后的现实困境及认识误区之后,从良品守圈、爆品破圈、新品出位三个维度对非遗影像的创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近年来境况不佳.现代影像媒介兼具艺术与传媒的双重身份,是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这一观点,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影像转化"过程中的本体性危机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实现话语权的双向契合、编码层的紧密缝合以及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剧作品的传播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文主要就如何抓住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的机遇,更好地向外传播"文学南京"这一城市形象的问题,从南京的文学资源储量、文学资源的开发现状、影像与文学联动传播的机遇这三个方面浅析了文学南京与影像南京联动传播这一传播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民间影像时代的电视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影像时代的一大变化是,传统的受众变为传播者,拥有了影像表达的权利。给这类民间爱好者以表现的机会,不仅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丰富了媒体影像的维度,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原创力和想象力,客观上还给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明清海上丝路的研究,多关注于官方的朝贡贸易,而忽略了民间层面的海上经贸活动。民间海上经贸活动主要表现为"借贡兴贩"、特许贸易、走私贸易等三种形式。在明清严厉的"海禁"政策背景下,民间海上经贸活动并未因此而中断。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的调控与法律的约束以及与地方社会的协作等方式,形成了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掌控;另一方面,商人的利益诉求也得到了应有的关照。这种国家、地方、社会之间所形成的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为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综述发现,我国目前对国际传播民间传播者研究主要聚焦于:个体与NGO作为民间传播主体力量的崛起,社交媒体主渠道研究,民间传播者对官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补充与缓冲作用,以及文化作为驱动力的民间国际传播空间。本文同时借以李子柒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传播者的国际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时效性的增强,电视新闻媒介在提升突发新闻事件应对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受众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民间影像作为受众参与电视新闻制作的存在方式,已经不再是电视新闻内容体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组成部分,相反更多地参与到核心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因此,有必要对民间影像的存在意义做进一步的探讨,以完善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机制。  相似文献   

12.
DV影像的传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码科技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DV族"活跃于时代的前沿,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细节,DV影像也因此而成为传播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DV影像涉及传播中的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下面试从拉斯韦尔"五W"模式分析DV影像传播.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乡村纪实影像正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形塑国家形象的重要介质。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众多乡村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其中,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凭借新颖独特的影像表达在海内外取得了不俗反响,实现了中国乡村故事和中华文化的柔性讲述。本文以多部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从表达视角、呈现内容、表达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总结其影像表达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适合我国同类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独立影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多元化的技术环境也给我国独立影像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关注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回顾我国独立影像的发展,结合当下"三网融合"的现状与趋势,本文对我国独立影像的内容选题和媒介传播发生的一些变化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基础上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促进我国独立影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影像传播成为了现今主流的影像传播手段,它的优点较为明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和广播传播方式,新媒体影像传播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新媒体影像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和广播传播的方式,将事情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大众,因此新媒体影像传播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符号学是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的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某个领域就变成了部门符号学。本文从符号学视野下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研究,用符号学的原理对新媒体影像传播进行全新的理解,让新媒体影像传播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振武 《东南传播》2010,(8):115-117
文章首先就民族志法于传播学领域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简单的文献回顾。其次,该文就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进行了回顾,其后列出华语传播学界归纳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三个学派,但同时指出,西方传播学界的"研究传统"而非方法论。最后,笔者就何为传播(学)、民族志,以及传播民族志等进行了相应文献的归纳整理,并就华语传播学界传播民族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间儿童绘本馆在各地纷纷涌现。在学界对民间图书馆兴起热潮的关注背景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研究颇有现实意义。民间儿童绘本馆的涌现有多方面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与公立儿童图书馆相比,民间绘本馆自身具有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但在赢利模式、公益性、具体运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绘本馆作为民间图书馆的一员,对全民阅读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2):89-94
本文首先搜集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人机互动产生后,西方传播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按照相关研究呈现的时间顺序和所关注的问题,将其进行归类与分析,从而对西方传播学界在人际互动领域的研究轮廓与贡献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进而把脉其研究规律与趋向,最后,本文探讨了西方传播学界相关的研究对于国内传播学者在人机互动领域继续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倩妮 《新闻世界》2009,(5):122-123
“3·14西藏打砸抢事件”爆发后,西方的主流媒体出现一些歪曲性的报道和反华、支持藏独的言论。anti-cnn网站在纠正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角度,探索anti—cnn类民间网络媒体在该事件中取胜的原因,从而探索民间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力,找寻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