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知行背离"现象,不能采取"存在就是合理"的态度。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并非是一些人所说的知性德育,而是大学生轻视道德修养导致的德性缺失。《思修》课教育应通过"做人"的教育调动起学生德性修养的动力,以此提高《思修》课教育中的"知行一致"效果。  相似文献   

2.
衡量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育对象是否能够“知行统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本文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环节上来分析“知行背离“的原因,探索“知行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能够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探讨和研究高校学生德育中出现的知行分离现象及其成因,对于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大学生德育的知行统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思想上认同德育内容及理念;在行动上却采取了实用至上的态度,不能完全甚至不会依照德育的理念为人处世。这既昭示着大学德育效果的失却,也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不良社会行为埋下了隐患。大学生不健全的身心特点、德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背离、大学教师及管理者的道德失范、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历史与现实环境的促动、就业的压力,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强化德育功能、改进德育内容及形式、加强师德建设、增强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优化德育社会环境、着力解决大学生切身问题,是解决大学生德育认同中知行相悖、走向知行合一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道德知行错位在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知而不行。究其原因,知性德育范式的存在和由上而下的德育传播方式决定了大学生必然且必须知德;道德体系自身的局限和道德远离现实生活又使大学生不能行德,在知行矛盾中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出现了知行错位的道德虚伪现象。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在国家介入的前提下以生成性思维取代本质性思维、道德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得相通,从而为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黄长浩 《考试周刊》2011,(31):180-181
高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从而指导自身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但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错行",与德育目标完全背离。本文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应落实在学生个体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既要着眼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更要重视道德实践的锻炼和深化,从而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背离”现象。深入分析知行背离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并对实现知行统一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当今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知行严重背离的原因,提出了德育"内化"五点做法:1.积极引导学生"日三省吾身";2.在教育中凸现学生主体地位;3.建立德育层次目标;4.建立优良的班集体;5.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另一套。小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是不少小学生"知行不一"甚至"知行背离"。如何来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呢?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高校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困惑重重,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大学生的道德知行分离现象严重,一些不和谐现象发人深思."礼"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礼"不仅仅是用来交际的手段.更是一种成于内而形于外的文化积淀.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将是明天国家的中坚,他们的良好举止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将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将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的教育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的熏陶,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知行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高校要实现“知行统一”的德育培养目标,必须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唤醒和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关注和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因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14.
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知导行":培养理性、纠正偏差、提升认知;在实践教学中促进"知行转化":培养情感以强化行为意愿、加强实践以巩固认知状态、锻炼意志以促进知行统一;在考核评价中推崇"知行并重":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品行并重、考核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结合、考核方式上静态与动态互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道德知行错位与德育方法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笔者针对大学生道德表现知行错位的现象,分析了高校德育存在的误区,根据现实社会和大学生的特点,以及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德育内容。儒家德育思想中"见利思义""天下为公""入孝出悌"的教育内容,"防患未然""知行一致""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环境育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具有启示作用,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的具体表现入手,阐述表现在诸多方面的大学生的知行分离的现状,全面深入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道德本身的特性等,为教育者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长时间的学校德育教育,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在部分学生中道德"知行分离"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和学生道德觉悟的低下,可是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起到明显改变现状的效果。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行转化的问题就成为道德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此,运用观察、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的真实的、具体的条件,以期为解决这一德育难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行转化和道德行为的出现创造更多必要的和可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在职业院校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知行错位的现象,分析职业院校德育存在的误区,根据现实社会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院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提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原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华章》2010,(33)
本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的涵义,最后对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使得广大大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对此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通过多种渠道改变和减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