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普通住宅房价与地价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会广  刘忠原 《资源科学》2011,33(5):856-862
准确把握房价与地价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础。本文在归纳概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房价与地价的市场属性、预期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土地市场与住房市场的价格信号传导机制假说,构建了一个解释房价与地价关系的机理模型,即开发商根据住房销售市场状况及未来的房地产开发价值的预期,调整其在土地出让市场上的竞价行为;当期土地市场上的变化又会引起该地块开发后房地产价格及该地块所在区域内房价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全国和部分城市2002年-2009年普通住宅销售指数与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进行房价与地价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全国层面的数据检验结果显示:短期内,房价与地价有双向影响,房价对地价影响更为显著;长期内,房价是地价的Granger因,而不是相反。总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地价作为房价成本构成之一,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但非决定性因素;而以土地为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决定着地价受预期房价的影响更大。这一研究结论得到部分大中城市数据检验结果的支持,这说明本文所揭示的房价与地价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4,(6):65-69
在构建考虑预期的商品住宅需求调控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1999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需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应进行定量评价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市场参与者的房价预期对商品住宅需求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土地、利率工具对商品住宅需求分别产生了抑制、刺激、抑制作用,且作用力度依次递减;经适房政策对商品住宅需求的影响不显著;模拟分析将不同政策工具的干预效应分离、显化。  相似文献   

3.
王洁  张继良 《资源科学》2020,42(6):1135-1147
住房价格一直是政府与百姓都密切关注的问题,同时高房价下的高空置率也一直普遍存在,引发众多关注,但是当前空置率是否抑制了房价的上涨有待研究。为此,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均价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分析住房空置率及控制变量对房价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置率是引起中国城市房价波动的主要因素,空置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房价的上涨;同时房价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土地出让价格上涨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人均收入对房价有一定影响,建成区人口密度对房价影响存在分化。不同规模城市的房价波动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受到空置率的影响,一线城市、二线发达城市、三线城市空置率对房价的负效应较大;三线城市土地出让价格对房价的作用不显著,一线城市人口过密对房价产生向上推力。总结而言,空置率是抑制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不同规模城市房价波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老龄化、城镇化与房价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老龄化对房价有负向影响;而城镇化对房价有显著正向影响;反过来,房价对城镇化有负向影响,老龄化对城镇化无显著影响;而老龄化主要受自身因素影响,与房价、城镇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9年,全国各大中城市房价从二季度开始进入上涨通道,上涨行情一直持续到2010年三季度。房地产泡沫之声不绝于耳。房价的上涨是由土地供给的行政性垄断、住房需求(包括投机性需求)的高涨、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下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不同的时期,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可能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4,(7):1-5
从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交互作用的视角建立住宅价格波动理论模型,利用19992010年35个大中城市的异质面板经验解析了三者关联。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和银行信贷对住宅价格波动均有影响,但效果不同,取决于二者博弈,即实质在于调整经济增长和控制银行信贷的力度配合。在房价中等的城市中经济增长放缓对价格下降影响更大,在房价较高和较低的城市中限制信贷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交易时间、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是市场交易者最容易观察到的交易信号,这些信号所传递的信息必然对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和交易过程产生影响。根据Manganelli基于不规则时间序列对交易时间、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建立的动态系统模型,在考虑交易时间间隔的不规则性对价格波动性度量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模型,并利用中国股市的数据对改进前后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微观结构理论所揭示的交易时间、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交易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短期来看,热钱流入对房价的影响可以分解为“资本流动效应”和“流动性效应”.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通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财富效应等“结构性效应”影响房地产价格.本文通过HP滤波、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讨论了以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效应,结果发现:(1)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了热钱流入,但是热钱流入的“资本流动效应”并不明显,即热钱流入房地产部门并不能在短期内显著影响房价;(2)热钱流入引发的“流动性效应”,在短期内能够影响房地产价格波动;(3)人民币升值预期会通过“结构性效应”中的财富效用渠道对房地产价格产生长期性影响,但是“结构性”效应中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期货市场交易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芳  俞自由 《预测》2000,19(5):65-68
本文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期货市场的经济行为,构造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交易者交易行为的模型,分析了影响交易者成本和利润的因素,以及在鄣大化原则下所做出的交易选择,从而能对期货市场交易行为及市场操纵行为做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期货监管机构制定恰当的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房价收入比的中国城市住宅不动产泡沫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晃  杨朝军 《软科学》2015,(4):119-123
基于永久性收入理论,引入家庭可支配预期收入增长率,构建了家庭对房产的可支付模型,推导出房价收入比的动态泡沫临界值区间,利用2002~2013年数据对中国36个城市不动产市场价格泡沫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对房价收入比泡沫临界值具有重要影响,并呈正相关,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市动态临界值区间是6.33~11.62,城市住宅不动产市场呈结构性泡沫;城市住宅不动产市场价格泡沫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间的传导,2012年开始,部分二、三线城市出现去泡沫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物业税、供求弹性与房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住房流量-存量模型基础上,考察了物业税、供求弹性对房价的影响.本文理论模型表明,当需求弹性小于零时,提高物业税将导致房价下降;当需求弹性大于零时,若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提高物业税将导致房价下降;若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提高物业税将导致房价上升.通过对1996-2008年全国33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物业税对房价影响为负,对房价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供给对房价的影响大于物业税和需求,在开征物业税和调控需求特别是控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的同时,应更注重增加供给;经济增长对房价影响显著,表明房价随经济增长具有上涨趋势,要加强时经济增长较快城市房价的调控;地理位置对房价变动影响显著,政府更应关注东部和中部城市房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12.
选取山东、江苏两省225家创新类企业为样本,对不同内容的异质性知识(技术知识异质,市场知识异质)、不同的组织学习行为(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技术知识异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市场知识异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技术知识异质对利用式学习有倒U型影响,对探索式学习有正向影响;市场知识异质对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均有正向影响;利用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在技术知识异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及市场知识异质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对数特征价格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参照区"对比分析,研究轨道交通运营前后不同时期对城区和郊区之间房价梯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区和郊区之间房价梯度起到"缓冲器"作用。但在研究期内,轨道交通沿线的房价梯度呈现先加速扩大再加速缩小的倒"U"型结构。跨越城区和郊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对其沿线房价梯度的影响呈现三阶段变化:在轨道交通开通前的短期内(阶段一),市区房价上涨高于郊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房价梯度扩大加剧;在轨道交通运营后的短期内(阶段二),市区房价上涨低于郊区,但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房价梯度继续加剧上升;在阶段三,即轨道交通投入使用的长期,市区房价涨幅远小于郊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房价梯度停涨下降,轨道交通促进房价扁平化效应才显著体现。城区和郊区之间房价梯度的演化是由于两个市场对轨道交通的响应不同引起的。本研究深化了轨道交通对房价影响认识,可为北京市跨越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地铁沿线住宅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效率视角构建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网络结构模型,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SBM-NDEA模型对2000—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进行测量;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工业部门间所表现出的异质特征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其内部不同工业部门间节能减排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创新对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提升有显著影响,尤其在资源投入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催化效应;(2)能源消费结构、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前景预期3个因素显著影响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3)新产品研发投入和RD内部支出两个技术创新变量在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对节能减排效率提升发挥了不同效应,且在各分位点上的弹性系数分布存在典型差异。本文创新在于从技术创新视角构建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模型,对技术创新在不同工业部门间产生的节能减排效应进行分析,为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模型和范式。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交易中不完全契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契约的不完全性着手,运用违约租金的概念与博弈模型从交易特征、市场完善程度和企业规模等方面对履约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完全契约的履行主要依靠交易者的自我履约机制,该机制的作用机理是信誉贬值能够影响交易者的长期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16.
南晓莉  李睿 《科技与管理》2012,14(4):88-92,99
依据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水平,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房地产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力度与时滞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利率的影响效果明显,同时与房价呈负相关,货币增长量和房价呈正相关,时滞上货币增长量作用小于利率,但其效果不明显。货币增长量对低房价地区影响效果明显,而对中等房价地区影响较弱,而利率对低水平地区调控效果弱,甚至出现反转现象。因此,针对货币政策调控房价具有"一刀切"的特点,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和手段,才能对房价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行为经济学的预期理论,探讨了房地产价格形成的内在传导机制,并借助动态蛛网模型及羊群行为理论对房价波动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调控房价并使之回到合理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揭示微观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作用关系,是提高城市地价和房价预测水平,有效进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础工作。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测度与分析特殊自然地物湖、江、山体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尝试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的差异解释住宅地价和房价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部分原因。结果表明:(1)住宅地价和房价与各自然地物之间呈现空间非平稳的影响作用关系;(2)湖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平均边际价值分别为0.11元/m2、0.52元/m2,江均为0.15元/m2;在区域分布上,住宅地价和房价高值区受湖和江的影响更显著,面积较大的湖泊(如东湖)因受周边商服繁华程度、供给能力等因素影响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作用存在各向异性;城市的山体或因坡度小、分布零散及周边特殊用地结构如黄鹤楼等保护性建筑限制了区域土地的商业开发,使其对住宅地价和房价影响作用不显著;(3)住宅地价与房价受湖影响的作用变化趋势并未呈现空间一致性,而是切合了区域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价格走势,且变化幅度与价格高低呈正相关;住宅地价和房价受江影响的边际作用力大小差别不大,空间上表现为梯度和圈层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房价持续上涨这一现实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对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依据内蒙古自治区1998年~2009年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回归方程。研究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竣工房屋造价、自治区GDP、房地产本年购置土地面积。进而根据影响因素提出了在发展交通运输、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及治理沙漠化土地3方面政策性建议来控制房价。  相似文献   

20.
阳长征 《现代情报》2019,39(10):46-57
[目的/意义]为了探索危机事件中网络空间场域情境对舆情偏差的影响机制,对网络空间中不同情境进行分类和定级,实现网络舆情的差异化监控与治理,并从场域情境视角强化正面舆论的传播效果。[方法/过程]以情景关联、议题交互及结构异质为自变量,舆情偏差为因变量,认同聚敛与情感耦合为中介变量构建研究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并借助AMO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结论]其研究发现:1)网络空间中,情景关联、议题交互及结构异质分别通过认知聚敛及结构异质的中介作用,对舆情偏差产生显著影响;情景关联为正向影响,议题交互及结构异质为负向影响;2)其中,结构异质对舆情偏差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议题交互,最小为情景关联;3)场域情境对舆情偏差的影响效应,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组间及组内显著性差异。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指出了研究价值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