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古人对"崤函"一词的运用,涵义并非完全相同,有关塞交通地名和区域地理概念的区别。前者可称之为狭义之"崤函",后者则为广义之"崤函"。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由陆路交通和水路黄河三门峡漕运共同构成的水陆"双轨"交通体系。崤函古道涉及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所辖的灵宝市、陕州区、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洛阳市西部的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陕西省潼关县及山西省平陆县沿黄地带,我们把它概括为崤函区域。这一区域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上述两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历史区位体系三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崤函古道位于今黄河三门峡段南岸崤山之中,是沟通长安与洛阳两大古都东西干道上的枢纽路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历史价值。由李久昌教授主编的《崤函古道研究》,不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估价崤函古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改变以往对崤函古道研究的思维定势,将三门峡漕运研究纳入到其整体研究体系之中,拓宽了崤函古道研究的路径。该书的编定体例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两大现实课题的关怀,是认识和研究崤函古道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权威性文献。  相似文献   

3.
在崤函地区,黄帝神话呈现出极为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以灵宝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在崤函地区,当地民众曾有的历史记忆——黄帝部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以及公众对黄帝由衷的崇奉和敬仰,是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的根源。以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过程中,崤函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黄帝部落的迁徙和在崤函地区的活动是其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崤函古道为其形成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4.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有较为丰富的商文化遗存,作为商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商文化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依据文献载述和考古资料,初步探讨了商代崤函古道交通地理问题,研究表明,无论是商汤革夏、商文化进入崤函,还是西渐关中、北上晋南,崤函古道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既是商王朝与这一地区建立和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纽带,也是崤函与关中、晋南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地理舞台。  相似文献   

5.
崤函古道发源于7000年前,是连接关中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上建都于长安的帝国而言,关系至为重要。西周据有古道平安近300年;秦据有古道自保做大,统一六国;汉唐据有古道,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因而,对于崤函古道的研究古人已有关注,但是,真正深入研究者应该是今天的学者。其著述之丰,考察之深入,无疑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当然,集大成者当数李久昌主编,倪玲玲、樊莉娜副主编,200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崤函古道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6.
崤函古道是西起长安、东至洛阳的古代官道在古陕州境内的总称,是西京长安以东,东都洛阳以西的屏障和门户。我们的先民们从崤山峡谷中开辟的崤函古道,成为历朝历代"襟带两京"的锁钥,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无论称雄关中或入主中原,崤函古道都因其险固和交通之难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7.
文化线路视野中的崤函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崤函古道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是历史时期沟通长安(西安)、洛阳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它通道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而发展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崤函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三门峡地区人类的发展史,使用时间长、影响深远,文化特征明显、作用突出,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8.
崤函古道的形成、开通和繁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崤函古道之所以能够成为连接洛阳、西安东西两京的"襟带咽喉",通关中、达西域的中原要冲,有着政治军事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更有其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春秋中期,晋国灭虢吞虞,占领崤函后,形成了"西向足以制秦,东向足以争霸"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以东进图霸中原为基本国策的秦国犹骨鲠在喉,必欲取之。双方因此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渭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焦点是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山的控制。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秦晋"河西之争"因晋献公灭虢吞虞,占领崤函而起,崤之战则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战役。"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成为此后关塞驻防和函谷关建关的先声,也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崤函天险及崤函古道在春秋秦晋"河西之争"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崤函古道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上的锁钥,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古道蜿蜒数百里,存在数千年,遗迹星罗棋布.作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河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崤函古道已被列入河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在理清历史时期崤函古道发展之脉络,揭示其发展演变之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论述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以有用于世.  相似文献   

11.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一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辽西大凌河古道”名称和支线归属,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主体路径。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多线并行、主次分明、联系紧密,交通网业已成熟,总体布局合理,效率较高。厘清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面貌,有助于考察交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民族关系的互动演变、交通与区域文化特质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环江古道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铭 《河池学院学报》2006,26(1):119-121
环江古道修建于汉代,历史悠久,至今保存完好,是少见的古代交通要道,其历史价值很高,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其周围地区有环江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南族民族风情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它们可以和环江古道一起构成旅游名胜。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规划和开发,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和《圣经》,它是美国文学中诠释西行主题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萨尔对东部厌倦———对西部的幻想———西部梦想的幻灭为线索,体现了"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下所贯穿于作品当中的西部情结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凸显过程也暗含了美国文学中对东部和中西部所持的对立的传统看法,即东部是欧洲堕落的化身,而中西部是原始道德的发源地,这种西部情结背后深藏的是"垮掉的一代"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抗议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贺州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有人类聚居。从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贺州经济发达,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高,以致形成了沙田青铜文化区。潇贺古道交通线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要道,从秦朝到南唐开元年间,兴盛达千年之久。古道上的临贺故城有2000年历史。梳理岭南古文化的遗存和遗址,以期更好梳理贺州历史的脉络,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潇贺古道地处南岭走廊中部的崇山峻岭,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其主、岔道走向及修筑时间的考证,可以理清广西东部交通网络形成的大致历程。同时证明广西东部陆路交通干道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既与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关,也离不开人口迁移、定居、增殖等因素,是多个朝代共同修筑、打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故道"得名始于秦汉故道县,与陇南密切相关。故道必经的略阳析里《郙阁颂》与关联祁山蜀道的《西狭颂》同为姊妹篇,都反映了在陇南关于汉代蜀道建设的关键人物李翕。在蜀道北段诸线中,故道是里程最长的一条。青泥岭,是故道在陇南一段最险峻艰难处,有大量文学与文献遗存,成为陇蜀道文化的重要部分。今人虽有"木皮道"的提法,但综合陇蜀道的文学与文献考察可知:木皮古道作为祁山道一段,其战略地位虽极重要,但只是地域乡民之别称,并不是独立的陇蜀通道。  相似文献   

19.
“道”作为政区通名,起源于秦,两汉都有以“道”命名的县级政区。“道”的由来,后人多解释为“有蛮夷日道”。其实,统治者要想长期控制一个地方,不论是采取武力降服还是文治教化,都必须借助道路交通;在环境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作用尤为重要,开路置驿乃是国家一统的象征和标志,新置政区以道路命名,尽在情理之中。蜀郡太守李冰最早开辟了通往焚人聚居区的“僰”道,奠定了川、滇东线交通的基本格局,秦汉经营“南夷”之地,均以“僰”道为基础,并在此设置了与道路同名的县级政区——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