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劲松  赵岳 《上海集邮》2012,(12):32-35,2
小2分倒盖兼复盖邮票是红印花加盖邮票中非常著名的变体票。这种倒盖和复盖同时出现的"一错再错"现象在红印花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错票存世量不超过20枚,被誉为红印花  相似文献   

2.
在古典华邮中,红印花邮票声誉极高。而在华人中开创红印花邮票研究先河者当属周今觉。1931年12月出版的《邮学月刊》第4卷的"三周年纪念号"(图1,刘广实先生藏品)上曾刊发周今觉《红印花小2分版式之研究》一文。此文乃周今觉看到英国邮学家克礼门(A.B.clements)在《斯科特邮票月刊》上发表的红  相似文献   

3.
红印花八种加盖邮票陆续发行的时间几乎长达一年之久。其中面值最高的当5元票发行最迟,此票通常不在邮局窗口出售,绝大部分由邮局在汇票上"汇银数目"栏内贴用。1899年第一版《大清邮政章程》中文版中在第四章"发售邮票"中列明发售的邮票共半分至5元共十二种,以后条文也均称为"邮票"。但  相似文献   

4.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4):40-41
有关红印花邮票研究的文章,散见于境内外众多的集邮刊物上,也是集邮刊物“清代邮票研究”栏目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全部刊载红印花邮票的相关文章,且以“红印花邮票研究”特刊形式出版的杂志型刊物,笔者仅知有两册。  相似文献   

5.
关于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的加盖数量,笔者曾在本刊2011年第5期上撰文,从红印花原票版式特征的角度来研讨,推断出"小2分倒盖邮票的数量至少有300枚"的结论。最近,笔者在研究小2分"倒兼复"邮票的时候,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推论。红印花邮票每一全张为100枚,而小2分邮票加盖全格为10×2形制,因此每加盖一个全张需要分为5次才能完成。根据研究,"倒兼复"现象在小2分邮票的加盖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共计20枚(现存  相似文献   

6.
台湾华裕宽于十多年前开始收集红印花票实物的资料,三年前向美国中华集邮会台湾分会公开,由该会于2002年组成14人编辑小组,历时16个月,完成《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全书搜罗实寄品615件(其中可疑者36件)、汇银执据36件。作者认为此书材料已具备相当的代表性,遂扣除可疑者,以579  相似文献   

7.
黄光城一生撰写邮文数以千计,尤以红印花邮票研究享誉邮坛。他的红印花邮票研究专著有两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76年编印出版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下称“小壹圆图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邮票史上,红印花原票是"谜一样的邮品" --它原来的使命是作为晚清海关复出口派司制度完税凭证上的背胶印花,但自1896年9月18日在英国印竣并运交上海江海关之后,印量达100万枚的红印花原票却没有一枚当作印花使用过。它具有国名、面值和齿孔, 但它并非邮票,却荣踞清代珍邮"前四宝"之列。有确凿的海关档史资料证明红印花原票共印了100万枚,后来用作加盖暂作洋银邮票只加盖了近65万枚,尚有35万枚  相似文献   

9.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5):41-42
红印花邮票发行百余年来,在海内外的各种集邮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红学”研究的中英文文章,可谓浩瀚如海、数以干计。这些文章是几代“红学”研究者探究和钻研红印花邮票的历程记录,篇篇都凝聚着作并的付出的辛劳和投入的智慧。大量的“红学”研究学术文章亦是集邮者了解和研究红印花邮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吴乐园曾经编印出版过两册《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出版时间一为1972年,一为1983年。1972年8月15日,吴乐园将其欲出让的红印花邮票汇编成《吴氏邮票让品目录——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出版(图1),该册为16开,合计32页,虽然仅30余页且多为黑白印刷,但集众多名贵红印花邮票而汇编一集,首开红印花售品专辑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珍贵的邮票,莫过于"红印花小一元",这是人尽皆知的。但另有一枚中国早期邮票,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价格与"红印花小一元"旗鼓相当。然而这枚票在中国大陆却很少被人提到,知道它的人太少了。它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台湾省在台北举办"中国古典邮票展览",展出大龙、小龙、万寿和红印花,盛况空前,而最"抢镜头"的莫过于红印花,尤以"天下一品,举世无双"的小一元四方连为全场主角。此次邮展闭幕后,台湾省邮政总局接受集邮人士建议,决定编印"中国古典邮票专刊",以资弘扬邮学,随即指定有  相似文献   

13.
1960年2月,李颂平推出了他编著的"中国邮学丛书"第3辑——《小龙、万寿、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票》(图1)。此书为32开,60余页,其中红印花部分达30个页码,约占全书之半。书中,"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的内容分"缘起"、"加盖式样及种类"、"加盖之程序"、"加盖之版式"、"样票及变体"、"印刷及发行数量"、"邮戳"、"国家邮政局成立后之邮资"等八部分(图2)。编著者在书中讨论了红印花原票的命名和小1元票的性质。他说,原票"与邮票并无关系,并能称之为漏盖票,只可视作一种参考资料",他根据红印花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本刊上期介绍了当5元横四连邮票,现继续介绍号称"红印花四宝"或"前四宝"之一的红印花当5元倒盖邮票。 按当5元邮票加盖数量虽在5000枚以上,但至今存世量仅数百枚,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或更少是倒盖变体,此种倒盖票已知在天津、福州和琼州邮局使用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四种古典邮票中,大龙和红印花加盖邮票最受集邮家关注和追求,其次为万寿及其加盖邮票,而发行时期占第二位的小龙邮票多年来一直受到冷淡,真是有幸与不幸。其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在于小龙邮票的图案与凸版印制的方法虽和大龙邮票相似,但小龙邮票的票幅较小,且所用的防伪油墨有时不易为印刷用的纸张全部吸附,因而其子模特征显得不很清晰。至今大龙邮票1分银、5分银的各25个子  相似文献   

16.
红印花票本身不属于邮票范畴之内,但是以它为原票加盖了8种邮票,即“当壹分”、“小贰分”、“大贰分”、“小肆分”、“大肆分”、“小壹元”、“大壹元”及“当伍元”。其中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邮票是中国邮票中首屈一指的头号名贵邮票。为此,红印花原票也身价倍增,在二  相似文献   

17.
陈健 《上海集邮》2012,(1):40-45
上海拍卖行2011年春拍·7.10红印花小4分新票中上品,13万元(另加1 5%佣金,本节下同)。当5元新票原胶上品,票幅偏左上,65万元。1884.1.14北京寄美国大龙封(图1),背面贴厚纸3分银1枚销北京海关椭圆中文戳及日戳,到上海补贴日本邮票5钱1枚销上海客邮局日戳,有沿途多枚经转和到达戳,林文琰旧藏,黄建斌《大龙封存世考》原件,13万元。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6月25日,苏黎世公司将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举行今年首次邮品拍卖会。拍品中有柯治军博士珍藏的红印花邮票邮戳及邮史专集;中国及香港早期珍品,其中包括:1886年天津寄德国大龙封(见图),1897年福州寄美国德州封,后者为红印花加盖票混贴美国客邮的实寄封孤品。此外,还有一部珍藏多年的中国、香港及其通商口岸邮政史的专集付拍。苏黎世将在港举行邮品拍卖会  相似文献   

19.
"文革"十年,不堪回首。当时集邮作为"资产阶级嗜好"和"封、资、修"活动,属"革命的对象"被批判禁止。"文革"开始后,集邮公司被勒令停业、集邮刊物停刊;一批邮票设计师靠边站。在我国发行的836种邮票中,除少数革命题材外,其他一律停止出售与使用,有729种被销毁。原中华邮政时期的多数邮票也属清除范围;所有外国邮票,包括东欧"修正主义"国家的邮票11.5万枚和伪政权邮票亦销毁。对国家库存的档案、资料及其珍贵邮票,包括清代大龙、小龙、万寿等23种、数以万计的珍邮通通烧毁;最最令人痛心的是1953年邮电部派吴凤岗等赴英国接收原国民党政府遗留伦敦的各种邮票原票和776枚红印花原票,亦未逃脱厄运,均化为灰烬。在"文革"破四旧时期,抄家是家常  相似文献   

20.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