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任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60-62,73
"为人"是指某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史记》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指历史人物的心魂。司马迁认为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为人"与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在司马迁看来,李斯的"为人"可归结为视富贵为唯一,典型地代表了秦大臣中畏罪持禄的心理,这种极低的人格品位对秦兴亡的影响很大。建立在此种心理动力基础上的秦王朝,不管一时如何强大,短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高秋艳 《学子》2014,(7):82-83
一、背景介绍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中明确提出:"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中建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乔布斯走了,他已成为一个历史人物。但凡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但是,我们很难说,是历史成就了人物,还是人物创造了历史。这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改变我们的世界。乔布斯对世界的改变有目共睹,人们怀念这位时代英雄,有人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期待下一位"乔布斯"的出现,人们猜测,谁将会为我们的世界继续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5.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以"篡位者"、"阴谋家"、"虚伪阴险"的形象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在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权思想光辉。无论是在他身为草莽之时,还是在他登极宝殿、君临天下之时,他都是一位人权思想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绘为我们生动地呈现出嘉绒藏区在历史转型期的众生相,尽管自发表以来对作品人物的评论较多,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作品中的老土司、傻子和翁波意西等主要人物的各具特色只是表象,作品其实重在揭示历史转型的"尘埃"弥漫时人性堕落扭曲的过程,并最终经由人物之口为人性为制度唱起挽歌。  相似文献   

7.
焦循曲论充分肯定了戏剧创作中的虚构手法,并以"谬悠"称之。"谬悠"之说,形成于长期以来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焦循将"谬悠"说运用于历史剧点评,认为历史剧和史实之间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剧作家的合理虚构甚至比史官记录更符合历史真实。此外,"谬悠"手法在塑造戏剧人物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谬悠"之说对于戏剧艺术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构思、剧情结构和人物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喜历史,疏于读书,对"曾国藩"这个名字一度只停留在政治人物的理解上,甚至更多的是从某些影视剧里获得的负面感觉。某日偶读报纸,发现伟人毛泽东曾与友人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于是产生想了解曾国藩的极大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方知,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也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历来对其褒贬不一。有称其为"晚清重臣"、"出色外交家"者,也有称其为"卖国贼"者,而其"卖国贼"称号的获得与他签订《马关条约》有莫大关系。本文试图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中心,从历史微观处着眼,探寻一个真实的李鸿章,给其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杨维桢是一位咏史大家,他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中心,通过咏史,或以古鉴今,或借史抒发自己之情怀.竹枝词因杨维桢的首倡,在元末诗坛影响巨大.香奁体和宫词用语娟丽.游仙诗营造了一个富有"艳彩"与"奇情"的浪漫世界.咏怀诗的艺术性更不同于一般,也最能体现作者"吟咏情性"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新体验"三阶段历史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并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犹如亲身感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中学教历史,那实在是"校长不疼,学生不爱",历史课多被看作是"副科"、"小科",领导不重视,学生不积极,再加上历史课程涉及的领域广,出现的人物国家多,跨越的时间长,内容繁杂,不易记忆,且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令许多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望"史"兴叹——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文学艺术中的“三国人物”与历史上的原型是存在着差异的,文章以史料和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人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地论及曹操、关羽、诸葛亮、周瑜、鲁肃,文章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文学艺术中的“三国人物”与其历史原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6.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他们的文化意义却可以不断地与时俱进。自晚明以来,学界曾将王徵前后诠释为"忠臣义士"、"科学家"、"天主教徒"等几种不同的历史形象,而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似乎更应被诠释为"跨文化传播者",因为其跨文化传播的活动对于当今文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评价的转变和王徵历史形象的再次变更,也说明了史学研究反映时代精神,并随时代发展而深入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不断地掀起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当代革命历史剧通过塑造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全"又带有"江湖气"的革命英雄人物,弱化革命英雄的"出身"叙事,用知识分子形象来衬托这一类新的革命英雄,以符合当下社会生存现状的"亮剑精神"来迎合大众,最终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