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影响”,和“对佛教音乐文化的影响”来审视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阐述了历史各时代的文化背景 ;儒、道的“和”之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至深。阐述了我国古代“和”是一音乐的最高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
上下五千年,所谓中国文化,乃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始于封建社会,其精髓在于中国古代文人传承下来的诗歌音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抒发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追求的崇尚之情。中国古代文人对音乐的创作和追求,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历史,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为背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特别是在隋唐这一举足轻重的历史时期。唐代在各方面都是兼容并蓄的,在音乐上,唐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其他各民族的歌舞音乐,并与本土音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型音乐,使我国的歌舞音乐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另外大量西域乐器的涌入,使中国乐器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西域调式进入中原,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调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5.
梁靓 《考试周刊》2009,(18):225-225
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累累成果,无论是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都超过以往中国古代音乐通史著作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上的一些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区域内被绝大多数民众广泛接受并具有典型中华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受时空局限,"与伦理通,与天地和"。自上古起,黄帝、尧舜、商周各时期均有自己相应的音乐,这些古代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基,是特定经济基础之上重要的文化要素。对移风易俗、引导人心向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新生的流行音乐已形成规模产业,而传统音乐早已不见往日的辉煌,步于低谷。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应对外来流行音乐的巨大挑  相似文献   

7.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璀璨的、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音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虽然我国古代音乐流传下来的很少,但是现存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和古代音乐一脉相承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去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音乐文化——齐鲁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章试从古代齐鲁地域文化背景、齐国的音乐特点、鲁国的音乐特点、齐鲁地域的音乐差异、古代齐鲁地域音乐对当代山东音乐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古代齐鲁地域的音乐特点与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叙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的7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它们在精微、风采、神韵、气韵、意境、节奏等中国文化精神上有不同层次的体现。远古时期音乐的神秘悠远,夏商时期音乐祭神的风韵,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仪礼气韵,秦汉时期律学开启精微之风,魏晋时期音乐的融合神韵,隋唐时期音乐的博大气韵,宋元时期俗乐的节奏,明清时期地方戏曲的滥觞等,展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神历时性征的多元丰富、兼容并蓄特点,潜藏于内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是气韵生动和清微淡远。  相似文献   

10.
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唯一的文化管理机构,自西周至清代,中国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700余的时间,其中,汉、魏、两晋、南北朝近800年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典型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尤其以“清商”为代表的俗乐形态始终贯穿其中,对宫廷音乐的变化、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炳社教授的《中国音乐隐喻史》一书,从音乐隐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中的音乐现象之隐喻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阐释。该书运用交叉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多维度挖掘音乐艺术思维特征。其研究音乐隐喻的切入点丰富多样,对传统音乐隐喻内涵的解读颇具开放性,为品读"弦外之音"提供了更多可能,所得结论颇具启发性。撰者牢握"声音之道与政通"的主线,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及其发展轨迹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场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哲学、美学等各方面的大讨论中,音乐美学思想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各自不同的美学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开辟了新天地,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人格化的文化,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是文化化的人格。中国古代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哺育和铸造出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特征又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人格化的文化,文化化的人格,以及两者的有机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中华儿女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人格养成教育中的优秀遗产,同时以更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和人格特征,以铸成新的中华民族魂,展示更新的人格风采。  相似文献   

14.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依据,根据当前社会现象来对中小学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时期如何吸收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思考,发现如果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呼吁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从而改变国家社会秩序,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张溪 《学周刊C版》2014,(11):222-223
笔者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依据,根据当前社会现象来对中小学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时期如何吸收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思考,发现如果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呼吁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从而改变国家社会秩序,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曾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随着人口的迁移,导致了各地区及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和融合,作为文化表现之一的音乐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其中汉代和唐代也是音乐艺术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这种繁荣局面的出现是与文化的融合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音乐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部分图片、音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懂得中国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攀过隋唐的顶峰,从宋(金)元开始走向衰亡,但音乐的发展却呈现巨大的转折。本文主要从市民音乐的发展、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成熟三方面阐述这一阶段音乐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说明宋(金)元时期的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自古代起,文化交流活动种类繁多,并且关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和研究也浩如烟海。古代中国于东亚汉字文化圈当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数千年的文化传播使得日韩越三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了儒家雅乐文化的洗礼。唐朝时期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日本在这一时期亦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引进了筝,尺八,筚篥等15种乐器,丰富了艺术文化,确立起雅乐在日本的正统地位。时至今日,日本筝(こと)的外观和演奏方式仍保留着唐朝时期的某些特征,在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