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成都市八中利用下午课外时间,举行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学生参加人数之多,热情之高, 令组织者始料不及。记者先后两次到比赛现场观赏同学们的演唱,目睹了同学们的"疯狂"。台上,选手们一展歌喉,尽情演唱;台下,啦啦队亲友团摇旗助威。《年青无极限》、《青春纪念册》、《铃儿响叮当》……同学们演唱的歌曲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别有韵味。我们不追星,但我们需要自己的歌手,  相似文献   

2.
历时三月有余,由湖南卫视主办的《我是歌手》第一季终于完美落幕。经过了十三期的残酷比拼,"羽·泉"组合最终杀出重围,成功登顶称王。本文作者基于在全部场次竞演的观看的基础之上,经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比对论证,认为"羽·泉"组合夺冠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是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3.
<正>语言技能:一级要求将实验稿课标中"能唱儿童歌典15~20首,说歌谣15~20首"改为"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删去"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同时考虑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增加了"能模仿范例词句"。二级要求中,"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被改为"能学唱简单的英文  相似文献   

4.
《蓝旗袍》是由李泉作曲,曹峻作词,歌手范晓萱在1998年演唱的一首具有西方爵士乐风格的经典中文流行歌曲。它的风格独特,曲调别致优雅,节奏复杂,对歌手的演唱技巧,情感处理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谨就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旋律、和声、节奏、配器、调式调性)、歌曲内涵、意境等方面,结合自己演唱体会,从演唱技巧的理论到情感的把握,进行简要分析。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声区的统一与转换,音色的运用、唱腔的变化等进行探索,旨在通过分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演唱这首很据有练习价值和艺术美感的流行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的成功品牌塑造经验,从其独特的节目创意、精良的节目制作、高端的品质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我是歌手》节目品牌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美声唱法传到中国对我们来说是推动了我国声乐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在美声唱法中探索借鉴发扬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更多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科学的发声体系。那么在这种科学的发声体系下我们又该怎样更好的演唱中国作品呢,艺术歌曲《问云儿》是一首能体现中国本民族音乐特点和西方艺术歌曲技法完美结合的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本文就以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体系对歌曲《问云儿》的演唱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小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三课《水乡》中的一首演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教材分析:《癞蛤蟆和小青蛙》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儿童歌曲,拍,F大调。歌曲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因为长得相近而互相认错自己的娃娃和爸爸的幽默情节。歌曲蕴含了科学常识,是一首有趣的、带有科普意义的儿童歌曲。  相似文献   

8.
《芦花》是一首描绘军旅爱情的歌曲,情感朴实真挚,演唱时需要较强的歌曲把握能力,融合自身的情感,才能稳定流畅地进行发挥,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实现情感的抒发。本文分析了歌曲《芦花》的音乐特点和演唱要求,以期为相关演唱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是歌手》作为当下一档极其火爆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无论节目形式(现场演唱)、主角定位(成熟歌手),还是作品要求(经典+改编)、评委选择(大众评审团)等,都体现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从消费文化视域对此节目进行一一解析,从中可以管窥消费文化特点及当下大众审美表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多档当红的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这些节目多数以改编和翻唱经典老歌为主,自播出以来,也打造出了许多支优秀的改编歌曲。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改编歌曲的过程中,制作团队与歌手们开始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与运用,使"老歌活唱",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生命活力,也为节目增加了许多富有创意及震撼力的看点。本文认为这些当红的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正是通过对少数民族歌曲、器乐和别具一个的唱腔等元素的运用,加上现代化的编曲手法,交响乐伴奏,使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也提升了该节目的内涵与格调。  相似文献   

11.
王娟 《儿童音乐》2012,(6):76-78,63
【教学内容】1.学唱海南民歌《跳柴歌》。2.学习简单的跳柴动作,参与表演。3.欣赏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教学年级】四年级【教材分析】《跳柴歌》是一首旋律流畅、节奏规整的海南民歌。歌曲中"五指山""万泉河"的演唱,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而《魔王》是其最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艺术歌曲不论作曲、演唱的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充分地施展了艺术魔力。《魔王》的艺术魔力表现在3个方面:"魔鬼般"的神奇速度是舒伯特的创作特征;"魔术般"组合将声乐与钢琴巧妙结合是其伴奏特征;"魔幻般"的声音变化是歌曲的演唱特征。  相似文献   

13.
RB原意是节奏布鲁斯,诞生于美国南方,是美国发生南北战争后起来的一种以黑人代表的歌唱形式。如今,RB音乐已形成了黑人流行音乐的代名词,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本文从RB音乐的发展,对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进行研究。探究了RB音乐发展过程和背景历史,抓住了黑人文化对RB音乐的发展影响,以歌曲《Love On Top》为例,阐述了RB音乐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介绍了RB音乐的主题风格和演唱技巧,以及歌手碧昂斯的音乐作品《Love On Top》的分析,概括了创作思路和歌词的蕴意。分析了歌手碧昂斯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在RB音乐演唱中的运用,来自黑人独特的音乐控制能力,歌手碧昂斯在演唱中的顺其自然和对音乐的把控度配合音乐完美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现代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代表性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以其特定的故事背景、特殊的歌曲内容和特别的音乐表现手法,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专业教学曲目中的经典地位。本文从歌曲演唱的情绪把握与技术处理角度,分析该作品音乐发展的层次与情绪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具体处理方式与方法,力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尤其是为学习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白鸽》这首歌曲是一首轮唱歌曲,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歌曲采用音阶级进的方式,上升、下降,旋律清晰明了,但同音反复处等地方,音准还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分析:《白鸽》是一首二声部的轮唱歌曲,单声部旋律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但二声部轮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起来会有点吃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演唱单声部歌曲《白鸽》;学会看"轮唱"的歌谱:初步掌握"轮唱"的演唱方法,做到层次清晰。2、能通过二声部的轮唱学习,主动和他人合作,具有良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57-159
毛泽东诗词歌曲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众多作曲家们争相谱曲的经典,诗词《沁园春·雪》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著名作曲家田丰将这首诗词改编成了一首艺术歌曲,此歌曲的音域适合男中音演唱。歌曲的曲式结构并不是规整的曲式。通过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的分析,阐述了在演唱时要注重歌曲的咬字吐字、声调、呼吸及共鸣的灵活运用。同时,演唱者还需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深刻领会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不仅需要把歌词所表达的山河壮丽、豪情万丈的气魄表现出来,同时也需要将曲子跌宕起伏的气势和歌词完美的结合,深刻体会并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现代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代表性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以其特定的故事背景、特殊的歌曲内容和特别的音乐表现手法,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专业教学曲目中的经典地位。本文从歌曲演唱的情绪把握与技术处理角度,分析该作品音乐发展的层次与情绪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具体处理方式与方法,力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尤其是为学习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和刚是当今中国民族歌坛新秀之一,中国著名青年歌唱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他的演唱打破了自央视青歌赛开赛以来的最高记录,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青歌王子"的美誉,再加上他所演唱的歌曲大多数是以表达亲情为主题,所以刘和刚也被广大观众称为"亲情歌手"。他的演唱情感细腻、吐字清晰、感情真挚、风格清新、旋律优美,并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并融入了现代通俗、时尚的流行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朱娟芬 《儿童音乐》2012,(11):79-81
【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第三册第五课《爱劳动》表演:《种玉米》【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用听唱法学唱《种玉米》,感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2、认知目标: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教学重难点:1、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2、附点音符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G大调,是一首坚定有力、充满热情的劳动歌曲。歌曲一开始就用了八分休止符,产生了果断、带有号召性的旋律。旋律突出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使得音调更为坚定有力,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教育学生将劳动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作品《一杯美酒》是一首新疆的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风格十足。这篇论文通过对这首维吾尔族民歌作品结构分析与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分析,通过反复实践练习作品,揣摩适合歌曲的演唱方法,从而加深对作品理解。在创新上通过对新疆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来分析新疆音乐。在对作品深入了解逐句分析的基础上为演唱歌曲提供了专业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的演唱方法使得演唱更有理论依据,让表达更完善更科学,用最适合这首作品的声音准确的演唱,令听众感受到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