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察到道家的自然宇宙观,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自身对于世事的淡泊无为。本文根据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探究陶渊明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证,陶渊明《咏贫士》中的“阮公”为阮修,“惠孙”为孙钟。“阮公”其人之郁而不明,是由于相关史料的残缺,而“惠孙”其人之难窥真面,则由于陶渊明有意采取了一种隐晦的指称方式,它既与纬书的影响有关,也由陶渊明父、母两系先人与孙吴政权的特殊关系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对社会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无君、无为和返朴。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发掘及其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自然无为。表现在教育思想上,就是教育目的“合于道”,读“自然之书”的自然知识观,无为抱朴的伦理道德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首先是一个写作方法问题,是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跟“运动”不“运动”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以文为诗”应“载道”问题就更是如此。陶渊明要表达的是现实人生中的真情、真境,而“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自然朴实,无需雕饰,正好应和了陶渊明的这种需求。所以“以文为诗”由陶渊明发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2.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由这些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他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用自然标准来衡量现实,评判是非,而不管社会传统、世俗看法,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锦璐 《时代教育》2009,(11):261-261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自成一家的伟大诗人,其对后代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介绍了陶渊明其人,简单探讨了其思想性格特点,并分析了其思想性格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飞鸟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透过对飞鸟意象的分析,可以窥知陶渊明具有“仁爱”、“自由”、“顺应自然”等思想,以及在艺术上灵活运用“比兴”手法,形象与理念交融,外物与自我交融等诸多成就。  相似文献   

17.
认为老子的无为是消极倒退的和搞阴谋权诈是误解老子思想的两个极端。其实,在古人的注书中有很多是一语中的的,比如认为自然是“自然而然”之意,无为是“不妄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至少包含两层意思:无为即无违,无为即无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诗可以兴”是他们共有的诗学基础,不过梭罗在体验自然后又重新回归尘世,成为有内在精神思想脉络和政治承担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呈现的是“诗可以群”:而陶渊明在认清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无可更改后,他逃离尘世去追求精神上的“洁癖”,他的笔下渐呈“诗可以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老予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其中的“无为”思想是其精髓之一,对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文平淡、自然、任真,这种"天然"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从他的"以真为核心的人生观","任真"并非"自然无为"以及其桃源理想等方面来研究探讨他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