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函授学员打交道,发现一些学员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之后,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刊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3.
日前,和几位同行(编辑)谈论通讯员来稿情况,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有时一天就收到报道员寄给他们本人的稿件达10余篇,来稿大都附言:“领导要求此稿见报,请一定关照”,“长时间没见报压力大,请照顾用一下”,等等。而仔细看,则发现多数稿件没写好或没新闻价值。大家想编好稿,自然不顾通讯员附言多么漂亮和令人同情,对不能编发的,只能是望洋兴叹爱莫能助。长时间不见报的报道员上稿心切,特别是某阶段开展诸如营区正规化建设试点、“四个教育”试点等在本单位是“重大活动”时,领导给报道人员下达报道任务,报道员不得不向编辑“求…  相似文献   

4.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5.
现在,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可读性差,这除会议消息本身没写好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议消息标题不精彩,抓不住读者。 会议消息要“勾”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首先要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 去年二、三月份,笔者作一版编辑时,适逢会海高峰期,全市召开局以上大小会议近40个,记者和通讯员交来的会议消息见报稿标题90%是笔者重新作的,报社领导在每周的评报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笔者在制作会议消息标题上,主要从四个方面人手。下面笔者就原稿与见报题作一比较说明。 一、标题要抓住“新闻眼”,避开“会议”二字…  相似文献   

6.
好多通讯员的稿子见报后,同原来寄给编辑部的稿子作个对比,就会发现经过编辑、主编修改见报的稿子简练、紧凑、可读性强了,篇幅也删去了许多,而原来的稿子未免“水分”太多了。写稿子要内容充实、丰富多采,而不要空空洞洞、干干巴巴。行家里手写出有血有肉、干净漂亮的新闻作品,讲究写完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见《答北斗杂志社问》),做到稿中没有废词、废字,当然更不该有废话了,那些“膨化食品”似的言词,要勇于割爱。笔者积累了一些稿子中有“水分”的例子,不妨展示如下:罗列空话,重复套话。一篇题为《武汉群众文化唱好四…  相似文献   

7.
稿子见诸报端,是每位通讯员的夙望.许多初学写作的通讯员见到一些老通讯员三天两头有稿见报,认为是他们与编辑有关系,于是,挖空心思托门子、钻路子,与编辑套近乎,想达到上稿目的.  相似文献   

8.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些通讯员的要求,《新闻界》从这期开始, 在“通讯员园地”中,增设“稿件评析”栏目。此次,约请四川日报高级编辑许联炳同志撰文,通过谈一篇通讯员来稿的编改,阐明通讯员如何深化、升华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选取材料,把稿子写好,增强其效应。这里,我们将原稿和见报稿一并附后,供大家研读比较,看看编者有哪些精妙之笔可借鉴,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10.
说到军事新闻的来稿质量,编辑们感触最多的是一眼看中的好稿少,可编可不编的多。而记、通讯员们又觉得军事新闻难写。写好军事新闻固然不易,但好稿少的原因不在难写,而在采访功夫不到家。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所有业务中,“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可见,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中,采访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据了解,许多单位给通讯员规定见报稿篇数,以上稿多少论奖罚。这种规定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通讯员采写稿件的积极性,但细细想来,弊大于利。其弊至少有四:其一,稿件来源于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的发生发展,是不会因为你规定的见报篇数而转移的。因此,这个规定本身违背了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通讯员若因无  相似文献   

12.
新闻摄影如何应对21世纪?如何加强新闻摄影策划?如何加强图片编辑、构筑“大图片”格局?近一年来,不少媒介的老总、摄影记者、摄影通讯员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探讨和交流。为此,本刊特将原“摄影窗”改为“面对读图时代”,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讨论,推动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常常听到一些报道员发牢骚:我们投给编辑部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又常常听一些报社编辑发感慨:要在自然来稿中选点好稿真难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员与编辑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通讯员不了解编辑部需要什么样的“货”,编辑部不知道报道员手中有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货”。因此,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设“编辑部信息”专栏,为部队通讯员介绍军报各部门、各专版、各专栏的特色和最新报道计划及其采写要求,努力成为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15.
杨庆福 《新闻界》2000,(1):55-55
笔者在1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生涯中,平均每年有200篇稿件见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反映“小人物”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命中率非常高,而且也能登大雅之堂,上省级、国家级的大报。到去年底止,笔者已经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7篇,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就有119篇,其中在省部级报刊发表53篇,国家级报刊发表7篇。我觉得通讯员多写身边小人物是大有作为的。这里就如何写好身边小人物,与各位通讯员朋友切磋。 要善于与“小人物”交朋友。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被采…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写了几年稿,也见报几十篇.但回头一看,在报纸“重要位置”的不多,好稿几乎没有.每当看到别人采写的新闻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有的还频频获奖,心里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创作变成铅字;而“上稿难,见报难”又是通讯员,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员经常慨叹的苦经。怎样才能解决“上稿难、见报难”呢?拙作《愿风味小吃永驻南京》(见1986年12月6日《南京日报》一版<见闻谭>)的采写过程,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简讯     
空军一航院政治部高度重视新闻报 道人才的培养,他们坚持开展“周组稿会 稿,月讲评讲座”的活动,每周召集各学 员队的报道骨干共谈体会、交流经验、互换线索,每月聘请报社编辑、记者和新闻干事对基层通讯员的稿件现场讲评,举办新闻知识讲座、并为通讯员提供多种方便.激发了通讯员的报道热情,一大批报道骨干脱颖而出。简讯@梁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