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介绍了视错觉的概念,对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视错觉的价值进行了讨论,论述了如何从结构、表面、质感、节奏、色彩等方面应用好视错觉,以促进视错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物更加和谐,更能给人以新奇感。  相似文献   

2.
视错觉是人或动物在观察物体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当等客观原因,或者由于本能反应等心理上的原因而造成的一种视觉偏差。一般来说,视错觉对人体是有害的,因为它的存在往往会使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形成错误的感知和判断,慢慢地使得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单从这方面而言,视错觉的存在的确是一种缺陷和一种不完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比如在现有的很多建筑物的建筑设计中,为了改善建筑物结构或外观形式上存在的某种缺陷,设计者将人们的视错觉作为一种艺术处理手段进行了正确、有效的利用,使得其建筑物的建筑形态更加美观、和谐。本文先介绍了视错觉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最后对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惧意应用作了主要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苏南  王智 《大众科技》2006,(3):78-78,82
微电子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使产品外形更加小巧轻便,利于携带。文章就便携产品产生的社会、科技背景和便携产品设计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之中,图形图案已经逐渐被标志化,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图形图案来加以表达。但是,视觉也会受到环境或者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扰,由于心理因素或者生理因素的错误作用而产生错觉,该种现象被称为视错觉。该种现象不可避免,且人们在实践之中,也发现了视错觉的好处。如今,人们已经在设计领域对其加以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常见的视错觉现象作为基础,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上来入手,探讨视错觉在其创意与表现手法上的应用,并就笔者的理解,提出了对应的应用措施,以希望对视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工作中,不但要满足建筑的整体布局和功能需求,而且要注重建筑的整体效果和美观性,进而实现建筑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本问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从结构、表面、质感、节奏、色彩等方面应用好视错觉,以促进视错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物更加和谐,更能给人以新奇感。  相似文献   

6.
随着材料科学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在对产品设计中材料的基本特性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必然趋势,研讨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如何更好的利用材料的特性提升产品的情感价值,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在产品设计的研究中,当前方法对产品技术进行控制时,没有对产品的外观进行重视,导致对产品技术进行控制时,降低了产品设计的精确度。提出一种基于3D打印扫描的产品设计控制技术。利用3D打印扫描成像得出产品的信息,实现高分辨的产品图像,结合产品的质量管理建立产品技术的控制模型,利用3D打印扫描表达对产品技术进行控制,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对技术的约束条件进行考虑,实现产品的高满意度,并同时对产品的资源以及成本的约束进行考虑,克服了传统方法存在的弊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确度,使产品的外观表达的更清楚,完成对产品设计控制技术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设计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8.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使企业达到该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在产品设计中涉及到的影响设计人性化的诸多因素,以便在以后的产品设计中能有一个清晰的人性化的设计思维,能设计出更好的符合人性化的优秀产品造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品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今天,产品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复一日地改变着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各种各样举着设计的旗帜,宣传自己的产品。产品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现在市面上的产品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和发展空间,因此想要完善产品设计就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人与产品更完美的融合,了解人们的需求不断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0.
道路标志与线型设计中的视错觉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洁 《内江科技》2005,7(3):46-46
视错觉一向是驾驶员极力避免的一种带主观意识的错误判断。本文指出合理的利用视错觉也可以对驾驶安全带来有利的一面;同时,指出视错觉的产生机理,如何避免在道路标志和线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及由视错觉导致的不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产品设计中引入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产品功效,而且其开发周期也得以大幅缩减。在产品设计的各环节,包括调查、分析、定位等由于有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更加便捷,而且计算机技术也在产品设计的草图、效果图、模型制作等各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产品设计的前期市场调研、还是工厂加工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展开科学的组织与运营。本文重点就计算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包括产品设计的前期调研、设计定位,产品的外形设计、动力学仿真以及展示设计多个方面,同时还对产品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18)
色彩的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受到较大的重视。平面设计师通过对色彩视错觉的运用来表达出一定的理念和思维。所以色彩视错觉的发展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计的理念需要通过色彩表现出来,既可以增加作品视觉上的冲击力,又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平面设计中运用色彩视错觉可以让作品产生醒目的效果,表达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13.
配方分组技术是根据产品设计目标,把多个不同用途和特性的小配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一个产品叶组配方的设计方法.配方分组是建立在对产品设计目标、产品风格的确立以及对单料烟叶感官质量的充分把握和精确细致的理化分析等的基础之上,运用正交试验方法逐步形成的小配方、子配方、母配方.应用配方分组技术能够提高产品开发和改造的针对性,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周莉  刘梦溪 《科教文汇》2011,(34):207-208
本文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探讨了产品语意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并举例加以说明,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和直观的实例唤起读者的共鸣,希望为产品设计拓开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产品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否认产品技术似乎是技术哲学界的主流观点 ,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产品技术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有理由认为产品技术是存在的 :能够使自然规律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发生“定向作用”的事物都应属于技术的范畴 ;承认设计形态的技术就应该承认产品形态的技术 ;产品技术潜在于产品结构之中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产品技术存在着知识、实物、使用三种形态 ,知识形态和实物形态的产品技术是潜在的产品技术 ,使用形态的产品技术才是现实的产品技术 ,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实现着产品技术形态的转化 ,其中产品设计技术使产品技术获得成熟的知识形态 ,产品制造技术则使产品技术获得实物形态。  相似文献   

16.
谢志辉 《科技风》2011,(14):265
个性化产品的潜在需求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产品设计的个性化特征的实现受到人性化特征、设计师的审美观点和产品共性特征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要考虑消费者得个性消费心理、重视色彩的应用和时代化因素的融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品设计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9,(9)
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之下,人们更加追求精神物质的享受,使自己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愉悦、快乐。所以,设计产品是不仅仅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实用性,也要考虑它的情感化和趣味性。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新的思想和认知,让产品具有情感化和趣味性,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形成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增添产品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8.
袁欢  饶瑞  吉海娟 《中国科技纵横》2010,(8):205-205,146
本论文要通过对现有防灾减灾及安全救助产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心理学现状,对影响防灾减灾及安全救助产品的认知的感性因素进行研究。提出防灾减灾及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心理基础因素,提出将感性因素通过设计主体转化为产品内在的设计因素,使防灾减灾及安全救助产品的具体化,使设计过程明了化。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立足目前使用者对产品的感性需求和安全需要,寻找设计途径,扩展防灾减灾及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方法以及思路,为合理有效的设计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19.
视错觉艺术,是一种人眼错觉现象,借助这种错觉原理,能够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将其运用于科技馆展示中,可以提高科技馆展示的新鲜感、神秘感,更加容易激发观众的探究心理,最终获得更好的展示效果与科普效果。本文就以视错觉艺术为内容,对其在科技馆展示中的应用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产品设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设计美应该表现在产品设计中注重功能的合目的性,在文化上彰显底蕴,在技术上体现完备,价值取向上统一和谐,从产品的功能、产品文化、产品的科学技术、产品的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阐述产品设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